绪论 | 第1-11页 |
1 选题思路 | 第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6-9页 |
·研究现状 | 第6-8页 |
·存在问题 | 第8-9页 |
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论文工作的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第一章 黄土洞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 | 第11-34页 |
1 黄土洞穴的分类研究 | 第12-15页 |
·按黄土洞穴的发育形态分类 | 第12-14页 |
·黄土洞穴按形成因素为类 | 第14-15页 |
·黄土洞穴按聚集形态分类 | 第15页 |
2 黄土洞穴的分布 | 第15-19页 |
·黄土洞穴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 第15-18页 |
·黄土洞穴局地分布特征 | 第18-19页 |
3 影响黄土洞穴成生的主要因素 | 第19-25页 |
·内在因素 | 第20-23页 |
·构造节理和渗透性 | 第20-21页 |
·崩解性和抗冲性 | 第21-22页 |
·黄土的湿陷性及不同岩性接触带 | 第22-23页 |
·外部因素 | 第23-24页 |
·降雨特征 | 第23-24页 |
·地形结构 | 第24页 |
·其它因素 | 第24-25页 |
·洞穴形成条件 | 第25页 |
4 黄土洞穴形成机理研究 | 第25-34页 |
·黄土洞穴的形成模式与机制 | 第26-30页 |
·黄土暗穴的形成模式与机制 | 第26-28页 |
·黄土陷穴的形成模式与机制 | 第28-30页 |
·跌穴形成模式与机制 | 第30页 |
·黄土洞穴的形成过程及各类洞穴形成发育关系 | 第30-34页 |
第二章 黄土地区公路洞穴致灾机理研究 | 第34-55页 |
1 黄土地区公路洞穴灾害综述 | 第35-42页 |
·公路洞穴分布规律 | 第35-36页 |
·公路洞穴灾害分类 | 第36-39页 |
·公路洞穴破坏特点分析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2 公路路基稳定性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第42-45页 |
·边坡稳定分析 | 第42-44页 |
·路堤下地基的稳定分析 | 第44页 |
·变形稳定分析 | 第44-45页 |
3 公路洞穴致滑机理研究 | 第45-46页 |
4 黄土地区公路暗穴致塌机理研究 | 第46-55页 |
·路基暗穴塌陷特征及主要原因 | 第47-48页 |
·洞穴塌陷的受力分析 | 第48-51页 |
·致塌力 | 第48-49页 |
·抗塌力 | 第49页 |
·降雨前后洞穴致塌力的转变和叠加耦合分析 | 第49-51页 |
·公路暗穴塌陷的机理研究 | 第51-54页 |
·黄土地区公路洞穴致灾机理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黄土地区公路洞穴危害力学评价及致塌敏感性因子分析 | 第55-69页 |
1 强度理论及破坏准则的选择 | 第55-56页 |
2 计算力学模型的选取 | 第56页 |
3 路基暗穴临界危害深度的计算及确定 | 第56-68页 |
·计算方法 | 第56-61页 |
·普氏塌落拱理论计算 | 第57页 |
·弹塑性理论计算 | 第57-59页 |
·暗穴塌陷平衡法 | 第59-61页 |
·实例计算 | 第61-67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1-63页 |
·计算结果 | 第63-67页 |
·关于路基暗穴临界深度计算的讨论 | 第67-68页 |
·计算方法的讨论 | 第67页 |
·计算结果的讨论 | 第67-68页 |
4 黄土暗穴塌陷致塌敏感性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