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稻田分次施氮对田面水和渗漏水中氮素变化特征的影响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英文摘要第9-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9页
 1 、 我国氮肥的生产使用情况第16-17页
 2 、 我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第17-18页
 3 、 我国农田施氮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第18-22页
   ·我国农田施氮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第18-21页
   ·我国农田施氮对地下水污染的贡献第21-22页
 4 、 当前研究综述第22-28页
   ·水环境中的氮污染特征第22页
   ·氮肥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去向第22-23页
   ·土壤对氮素的吸附作用第23-24页
   ·稻田施氮污染水体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4-28页
     ·降雨和灌溉第24-26页
     ·施氮量第26-27页
     ·土壤质地第27页
     ·氮肥品种第27-28页
 5 、 存在的问题与待解决的内容第28页
 6 、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非完全淹水条件下,高肥力稻田施氮后,田面水中氮素的变化研究第29-49页
 1 、 引言第29-30页
 2 、 试验地概况第30页
 3 、 试验设计第30-33页
   ·氮肥施用设计第30-31页
     ·我国氮肥的施用量概况第30页
     ·去年的试验结果第30-31页
     ·氮肥施用设计第31页
   ·小区试验设计第31-33页
 4 、 采样第33页
 5 、 测定方法第33页
 6 、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45页
   ·稻田田面水中三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3-42页
     ·稻田田面水中铵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3-35页
     ·稻田田面水中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5-37页
     ·稻田田面水中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7-38页
     ·气候对田表水体中三氮浓度变化的影响第38页
     ·稻田田面水中,各个处理的三氮动态变化第38-42页
   ·稻田田面水中氮素比值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2-45页
     ·稻田田面水中铵态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2-43页
     ·稻田田面水中硝态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3-44页
     ·稻田田面水中两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4-45页
 7 、 水氮的产生力变化情况第45-47页
   ·水氮平均产生力第45-46页
   ·水氮边际产生力第46页
   ·水氮产生力弹性系数第46-47页
 8 、 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稻田施氮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拟合第49-58页
 1 、 稻田施氮田面水氮素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拟合第49-52页
   ·稻田施氮田面水氮素随时间动态变化拟合的最佳表达式第49-50页
   ·乘幂表达式拟合施氮稻田表水氮素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结果分析第50-52页
 2 、 稻田施氮田面水氮素随时间和施氮量动态变化的拟合第52-53页
 3 、 施氮稻田表面水中氮素动态变化拟合模式的应用--第1次施氮对第2次施氮的影响探讨第53-56页
 4 、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非完全淹水状态下,高肥力稻田土壤施氮后,氮素淋失流失特征及其机制研究第58-80页
 1 、 引言第58-59页
 2 、 渗漏计法研究氮素淋失概述第59-60页
   ·模拟土柱渗漏计法第59-60页
   ·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计第60页
 3 、 试验地概况第60页
 4 、 试验设计第60-62页
   ·氮肥施用设计第60页
   ·小区试验设计第60-62页
 5 、 采样第62页
 6 、 测定方法第62页
 7 、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62-75页
   ·渗漏水中三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第62-66页
     ·渗漏水中铵态氮的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第62-64页
     ·渗漏水中硝态氮的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第64-65页
     ·渗漏水中全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第65-66页
   ·稻田渗漏水中,各个处理的三氮动态变化特征第66-69页
   ·稻田渗漏水中三氮净增渗漏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69-73页
     ·稻田渗漏水中铵态氮净增渗漏量变化特征第70-71页
     ·稻田渗漏水中硝态氮净增渗漏量的变化特征第71-72页
     ·稻田渗漏水中全氮净增渗漏量变化特征第72-73页
   ·降雨对氮肥渗漏的影响第73页
   ·稻田渗漏水中铵态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73-74页
   ·渗漏水中硝态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74页
   ·两氮/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第74-75页
 8 、 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三氮的累计渗漏量及其和施肥之间的关系第75-77页
 9 、 小结第77-80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工作设想第80-83页
 1 、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80-82页
 2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设想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碱缓释片治疗轻、中度OSAS及稳定期COPD夜间低氧的疗效观察和作用机制探讨
下一篇: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激发试验后细胞因子特征及小气道功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