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和主要成果 | 第13-14页 |
五、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1页 |
一、大地构造背景 | 第15-16页 |
二、岩石圈结构和壳幔热结构 | 第16-18页 |
三、活动构造 | 第18-19页 |
四、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热水活动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水热显示的类型和分布 | 第21-23页 |
一、水热显示的类型 | 第21-22页 |
二、热水活动的分布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热水活动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一、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 | 第23-24页 |
二、新生代岩浆活动和热水活动的关系 | 第24页 |
三、大气降水对热水活动的影响 | 第24页 |
四、湖泊对水热系统的补给 | 第24-25页 |
五、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25页 |
第三节 热水活动的时代 | 第25-29页 |
一、测年原理和方法 | 第25-26页 |
二、年龄测定结果 | 第26-27页 |
三、热水活动的时代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热水流体及其产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53页 |
第一节 热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2页 |
一、气体样品的采集 | 第29页 |
二、气体的化学组成 | 第29-31页 |
三、氦、氩同位素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2-37页 |
一、泉水样品的采集 | 第32-33页 |
二、热水的化学类型 | 第33-34页 |
三、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4-37页 |
第三节 热水活动的产物——泉华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53页 |
一、泉华的类型 | 第37-38页 |
二、泉华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53页 |
第四章 热水活动中铯的富集过程 | 第53-67页 |
第一节 硅华铯矿的主要特征 | 第53-56页 |
一、硅华铯矿的发现和分布 | 第53-54页 |
二、含铯硅华的矿物和化学组成 | 第54页 |
三、铯在硅华中的赋存状态 | 第54-55页 |
四、Cs从热水中的沉淀富集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成矿元素——铯的来源 | 第56-65页 |
一、区域构造—地球化学背景 | 第56页 |
二、成矿流体(富铯热水)的来源 | 第56-57页 |
三、热水中铯的来源 | 第57-60页 |
四、各种地质过程中铯的浓集 | 第60-65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运动与铯的富集 | 第65-67页 |
一、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演化 | 第65页 |
二、泉华的La/Sm—La图解表明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并存 | 第65-66页 |
三、硅华Cs矿——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运动的产物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热水系统的深部过程约束 | 第67-79页 |
第一节 热水系统的驱动热机 | 第67-71页 |
一、关于热水系统的热源问题 | 第67-68页 |
二、高原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层 | 第68-69页 |
三、部分熔融层对热水系统的热源贡献 | 第69-71页 |
四、部分熔融层对热水和成矿元素的来源贡献 | 第71页 |
第二节 壳内部分熔融层的性质 | 第71-79页 |
一、壳内部分熔融层的分布范围 | 第71页 |
二、部分熔融层的性质 | 第71-76页 |
三、壳内低速高导层的形成 | 第76-77页 |
四、部分熔融层的形成时代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热水活动对高原隆升过程的限制 | 第79-87页 |
第一节 热水活动的时空格架 | 第79-81页 |
一、关于热水活动最早时代的讨论 | 第79页 |
二、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时空格架 | 第79-81页 |
第二节 高原的隆升张裂作用对热水活动的约束 | 第81-83页 |
一、活动断裂系统对热水系统的控制 | 第81页 |
二、热水系统概念模型 | 第81-82页 |
三、热水事件的隆升张裂作用制约 | 第82-83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挽近时期隆升过程的构造—沉积响应 | 第83-85页 |
一、高原内部地区对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 | 第83-84页 |
二、周边地区对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 | 第84-85页 |
第四节 青藏高原挽近时期的隆升过程再造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87-88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