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据流的目标网络仿真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网络环境仿真系统现状 | 第10页 |
·关键网络设备仿真现状 | 第10-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第2章 目标网络仿真理论和体系研究 | 第15-25页 |
·目标网络仿真理论 | 第15-17页 |
·仿真概述 | 第15-16页 |
·目标网络仿真行为研究 | 第16页 |
·目标网络仿真对象分析 | 第16-17页 |
·目标网络仿真体系分析 | 第17-21页 |
·Click系统组成与体系 | 第17-19页 |
·Click应用举例与说明 | 第19-20页 |
·相关系统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具体网络设备仿真研究 | 第21-24页 |
·路由器仿真 | 第21-23页 |
·集线器仿真 | 第23-24页 |
·以太网交换机仿真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第25-35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5-27页 |
·项目需求 | 第25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5-26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第27-31页 |
·宏观层次 | 第27-28页 |
·微观结构 | 第28-29页 |
·综合结构设计与仿真能力分析 | 第29-31页 |
·关键网络设备仿真架构设计 | 第31-34页 |
·路由器结构 | 第31-33页 |
·集线器结构 | 第33页 |
·以太网交换机结构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第35-51页 |
·用户配置文件生成与解析 | 第35-39页 |
·DOM与解析器MSXML | 第35-36页 |
·配置文件格式设计 | 第36-37页 |
·用户配置保存 | 第37-38页 |
·用户配置解析 | 第38-39页 |
·系统可视化操作技术 | 第39-41页 |
·系统与LFM关系 | 第40页 |
·图标节点与连接线操作 | 第40-41页 |
·双缓冲与界面抖动问题的解决 | 第41页 |
·基于WinPcap的以太网数据包捕获 | 第41-45页 |
·数据包捕获原理 | 第42页 |
·Windows下的数据捕获机制 | 第42-43页 |
·WinPcap机制分析与对比 | 第43-44页 |
·基于WinPcap的数据包捕获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44页 |
·数据包捕获模块实现 | 第44-45页 |
·RIP协议设计与软件实现 | 第45-50页 |
·工作原理与机制 | 第46-47页 |
·基本数据结构 | 第47-48页 |
·模块划分与实现流程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51-62页 |
·开发工具和环境 | 第51页 |
·系统框架构建 | 第51-52页 |
·界面风格与可视化交互环境配置 | 第51-52页 |
·内部处理过程与细节 | 第52页 |
·执行仿真入口函数ExecuteSim | 第52页 |
·仿真路由器实现 | 第52-58页 |
·功能要求与实现方法分析 | 第52-53页 |
·路由结构与实现流程 | 第53-55页 |
·部分关键LFM实现 | 第55-58页 |
·仿真集线器实现 | 第58-59页 |
·仿真实现流程 | 第58-59页 |
·管理控制模块实现 | 第59页 |
·仿真以太网交换机实现 | 第59-61页 |
·仿真实现流程 | 第59页 |
·转发表模块实现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系统运行及测试 | 第62-72页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62-63页 |
·仿真需求描述 | 第63页 |
·测试环境配置 | 第63-64页 |
·关键网络设备仿真测试 | 第64-68页 |
·仿真路由器测试 | 第64-66页 |
·仿真集线器测试 | 第66页 |
·仿真以太网交换机测试 | 第66-68页 |
·综合仿真实例分析 | 第68-70页 |
·实现步骤 | 第68-70页 |
·效果分析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