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选题意义 | 第8页 |
分析框架与方法 | 第8-9页 |
创新之处 | 第9-10页 |
1. 信用评级综述 | 第10-16页 |
1.1 信用评级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学含义 | 第10-12页 |
1.1.1 信用评级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1.1.2 信用评级的经济学含义 | 第11-12页 |
1.2 信用评级的概念、种类及作用 | 第12-16页 |
1.2.1 信用评级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信用评级的种类 | 第13-14页 |
1.2.3 信用评级的作用 | 第14-16页 |
2.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 | 第16-23页 |
2.1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的缘由 | 第16-17页 |
2.2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概念及作用 | 第17-18页 |
2.3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基本框架 | 第18-23页 |
2.3.1 内部信用评级级别及评级符号 | 第18-19页 |
2.3.2 内部信用评级方法 | 第19-20页 |
2.3.3 内部信用评级操作设计 | 第20-21页 |
2.3.4 对评级标准的修正和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利用 | 第21-22页 |
2.3.5 内部信用评级的应用 | 第22页 |
2.3.6 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与信用文化 | 第22-23页 |
3. 中美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安排之比较 | 第23-36页 |
3.1 损失定义之比较 | 第23-24页 |
3.2 级别划分之比较 | 第24-25页 |
3.3 评级主体之比较 | 第25-26页 |
3.4 评级对象之比较 | 第26-27页 |
3.5 采用指标之比较 | 第27-28页 |
3.6 评级方法之比较 | 第28-31页 |
3.7 信贷集中度分析之比较 | 第31-33页 |
3.8 审核与再评级之比较 | 第33-34页 |
3.9 银行内外部评级关系之比较 | 第34页 |
3.10 信用文化之比较 | 第34-36页 |
4. 内部信用评级制度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1页 |
4.1 银行信贷市场 | 第36-38页 |
4.1.1 美国银行贷款市场的分析 | 第36-37页 |
4.1.2 我国银行贷款市场的分析 | 第37-38页 |
4.2 政策、法律环境 | 第38-41页 |
4.2.1 银行经营制度 | 第38-39页 |
4.2.2 利率控制 | 第39-40页 |
4.2.3 银行内部控制 | 第40页 |
4.2.4 信用体系建设 | 第40-41页 |
4.3 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构和特点 | 第41-44页 |
4.3.1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 | 第42页 |
4.3.2 信息系统的建设 | 第42-43页 |
4.3.3 市场竞争程度 | 第43-44页 |
4.4 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44-47页 |
4.4.1 美国的独立信用评级机构 | 第44-46页 |
4.4.2 中国独立信用评级机构 | 第46-47页 |
4.5 银行信用风险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4.5.1 美国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第47-49页 |
4.5.2 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组织管理体系 | 第49-51页 |
5. 对国内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建议 | 第51-57页 |
5.1 WTO之后国内金融环境的变化 | 第51-52页 |
5.2 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革的建议 | 第52-54页 |
5.3 内部评级制度的完善 | 第54-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