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 体育旅游概述 | 第12-18页 |
1 体育旅游的概念 | 第12-14页 |
2 体育旅游的内容 | 第14页 |
3 体育旅游的特征 | 第14-15页 |
3.1 健身性 | 第14-15页 |
3.2 多样性 | 第15页 |
3.3 参与性 | 第15页 |
3.4 挑战性 | 第15页 |
3.5 自由性 | 第15页 |
4 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 | 第15-18页 |
4.1 国外体育旅游的特征 | 第15-17页 |
4.1.1 发展迅速,已形成较大市场 | 第15-16页 |
4.1.2 在出境旅游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 | 第16页 |
4.1.3 宣传促销力度大 | 第16-17页 |
4.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二 河北省体育旅游开发体系的建立 | 第18-45页 |
1 河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8-20页 |
1.1 必要性 | 第18页 |
1.2 意义 | 第18-20页 |
1.2.1 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平衡旅游的季节性 | 第18-19页 |
1.2.2 盘活体育旅游现有资产,实现体育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扩大化 | 第19页 |
1.2.3 带动和促进河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 第19页 |
1.2.4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19-20页 |
2 河北省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分析 | 第20-29页 |
2.1 区位优势:渤海之滨的京畿大省 | 第20页 |
2.2 交通优势:便利发达的交通大省 | 第20-21页 |
2.3 资源优势:体育旅游资源大省 | 第21-29页 |
2.3.1 主要体育旅游资源 | 第21-28页 |
(1) 山林草体育旅游资源 | 第21-22页 |
(2)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 | 第22页 |
(3) 海滨体育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4) 人工体育休闲设施 | 第23-24页 |
(5) 体育训练基地 | 第24页 |
(6) 长城体育旅游资源 | 第24-25页 |
(7) 传统项目体育旅游资源 | 第25-28页 |
2.3.2 比较优势 | 第28-29页 |
3 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29-33页 |
3.1 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1) 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 | 第29页 |
(2) 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 | 第29-30页 |
(3) 旅游市场需求主动化 | 第30页 |
3.2 客源分析 | 第30-33页 |
4 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33-37页 |
4.1 2008年北京奥运会 | 第33-35页 |
4.2 中国加入WTO | 第35页 |
4.3 大众体育的开展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 第35-36页 |
4.4 “大北京”概念的提出 | 第36-37页 |
5 河北省体育旅游开发 | 第37-40页 |
5.1 开发原则 | 第37页 |
5.2 开发总体设想 | 第37-40页 |
5.2.1 功能区划分 | 第37-39页 |
5.2.2 整合区 | 第39-40页 |
6 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及收入预测 | 第40-42页 |
7 开发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 第42-45页 |
7.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2-43页 |
7.2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育意识 | 第43页 |
7.3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 第43-44页 |
7.4 竞争实力较弱 | 第44-45页 |
7.5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第45页 |
三 实例研究—井陉金华寺山地跑马场体育旅游项目策划 | 第45-56页 |
1 赛马的含义及中国赛马的基本性质 | 第45-46页 |
1.1 赛马的含义 | 第45-46页 |
1.2 中国赛马的基本性质 | 第46页 |
2 赛马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3 策划目标与策划方案 | 第47-51页 |
3.1 策划目标 | 第47页 |
3.2 策划方案 | 第47-51页 |
3.2.1 位置选定 | 第47-49页 |
3.2.2 主要设施 | 第49页 |
3.2.3 附属设施 | 第49页 |
3.2.4 马匹与人员配备 | 第49-50页 |
3.2.5 项目构成 | 第50-51页 |
4 主要活动内容 | 第51-52页 |
4.1 比赛 | 第51页 |
4.2 娱乐活动 | 第51-52页 |
5 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52-54页 |
5.1 优势 | 第52-53页 |
5.2 劣势 | 第53-54页 |
6 该项目开发对区域的意义 | 第54-56页 |
6.1 经济意义 | 第54页 |
6.2 社会意义 | 第54-55页 |
6.3 环境意义 | 第55页 |
6.4 文化意义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附录2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