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脉冲雷达跟踪系统跟踪过程自动校相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7页 |
·自动校相的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自动校相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无塔校相的实现 | 第10-11页 |
·对塔校相的优化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总体概况 | 第11-15页 |
·作用意义 | 第11-12页 |
·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完成工作 | 第14-15页 |
·本文论述的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单脉冲雷达跟踪原理及分析 | 第17-26页 |
·单脉冲雷达跟踪系统简介 | 第17-20页 |
·波束信号 | 第18-19页 |
·和差比较 | 第19-20页 |
·相位检波 | 第20页 |
·单脉冲雷达跟踪信号流程 | 第20-24页 |
·误差信号坐标平面建立 | 第20-21页 |
·跟踪误差信号解调流程 | 第21-23页 |
·闭环过程反馈控制分析 | 第23-24页 |
·相位差对跟踪关键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产生过大的交叉耦合 | 第24页 |
·生成错误的角度信息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单脉冲雷达校相原理及分析 | 第26-33页 |
·定向灵敏度的概念及特点 | 第26-27页 |
·影响跟踪系统定向灵敏度的因素 | 第27-28页 |
·归一化差斜率 | 第27页 |
·跟踪系统相位 | 第27-28页 |
·传统定向灵敏度标校的操作步骤 | 第28-30页 |
·第一步:确定雷达电轴零点 | 第28-30页 |
·第二步:调整系统相位差值 | 第30页 |
·自动校相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 第30-32页 |
·雷达闭环跟踪的特点规律 | 第31页 |
·相位变化引发的作用影响 | 第31-32页 |
·相位参数偏移的推算验证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单脉冲雷达跟踪特性研究 | 第33-44页 |
·雷达跟踪仿真模型设计 | 第33-35页 |
·雷达闭环跟踪模型 | 第33-34页 |
·雷达指向偏移模型 | 第34-35页 |
·雷达跟踪仿真模型讨论 | 第35-38页 |
·讨论“雷达闭环跟踪模型” | 第35-37页 |
·讨论“雷达指向偏移模型”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页 |
·影响雷达跟踪效果的因素 | 第38-40页 |
·跟踪系统传动误差 | 第39-40页 |
·伺服系统性能滞后 | 第40页 |
·馈源信号激励不均 | 第40页 |
·雷达实际跟踪误差电压验证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单脉冲雷达相位反推算法设计 | 第44-55页 |
·雷达能够实现自跟踪时的相位反推方法 | 第44-50页 |
·曲线拟合法设计及验证 | 第44-47页 |
·曲率计算法设计及验证 | 第47-50页 |
·雷达不能实现自跟踪时的相位反推方法 | 第50-52页 |
·对几种相位反推算法的评述 | 第52-54页 |
·曲率计算法的评述 | 第52-53页 |
·曲线拟合法的评述 | 第53页 |
·夹角推算法的评述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单脉冲雷达跟踪过程自动校相方案设计及试验 | 第55-68页 |
·自动校相系统具备的功能效果 | 第55-56页 |
·确保实现跟踪过程相位校准 | 第55页 |
·确保校相精度时效满足要求 | 第55-56页 |
·确保业务工作开展不相冲突 | 第56页 |
·确保有效评定校相跟踪效果 | 第56页 |
·自动校相系统设计的基本考虑 | 第56-58页 |
·在功能实现方面 | 第56-57页 |
·在适用场合方面 | 第57-58页 |
·自动校相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案 | 第58-62页 |
·功能模块介绍 | 第58-61页 |
·具体工作流程 | 第61-62页 |
·系统对星跟踪校相试验及分析 | 第62-66页 |
·基于“曲率计算法”校相的全流程分析 | 第63-65页 |
·基于“曲线拟合法”校相的全流程分析 | 第65-66页 |
·关于自动校相试验两个问题的讨论 | 第66-67页 |
·粗校过程雷达静止时刻选择的问题 | 第66-67页 |
·精校过程收敛轨迹区间选择的问题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