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顺应了历史机遇和时代要求 | 第8-10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顺世界潮流而作 | 第8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应中国腾飞而起 | 第8-10页 |
第二章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具备了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 第10-17页 |
·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 第10-13页 |
·矿产资源 | 第10页 |
·草地资源 | 第10-11页 |
·动植物资源 | 第11页 |
·旅游资源 | 第11-12页 |
·海洋资源 | 第12-13页 |
·区位经济资源优势相对显著 | 第13-17页 |
·工业基础依然雄厚 | 第13页 |
·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 第13-14页 |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 | 第14-15页 |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 第15-17页 |
第三章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以解决自身劣势为导向 | 第17-29页 |
·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 | 第17-18页 |
·辽宁水资源基本特征 | 第17页 |
·辽宁水资源现实问题 | 第17-18页 |
·人口结构趋势十分严峻 | 第18-19页 |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 第18页 |
·就业压力格外严重 | 第18-19页 |
·和谐发展立于边缘 | 第19-24页 |
·沿海省际发展失衡严重 | 第19-21页 |
·省内经济发展两极分化 | 第21-24页 |
·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 第24-29页 |
·产业结构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三轴图的介绍 | 第25页 |
·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 | 第25-29页 |
第四章 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审时度势之举 | 第29-61页 |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区位概况 | 第29页 |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地缘优势 | 第29-30页 |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历程 | 第30-32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52页 |
·大连的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丹东的发展现状 | 第35-39页 |
·锦州的发展现状 | 第39-42页 |
·营口的发展状况 | 第42-45页 |
·盘锦的发展状况 | 第45-48页 |
·葫芦岛的发展现状 | 第48-52页 |
·罗伦兹曲线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中程度 | 第52-56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 | 第56-57页 |
·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化水平 | 第57-61页 |
第五章 “五点一线”战略开发辽宁省沿海经济带 | 第61-80页 |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符合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现实选择 | 第61-65页 |
·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进一步加强辽宁海洋经济基础 | 第61-62页 |
·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拉动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 | 第62-63页 |
·实施“五点一线”的推进战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 第63-65页 |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的推进战略,促成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联动格局 | 第65-71页 |
·“五点”之一的大连长兴岛临港产业区,未来的工业明珠 | 第65-66页 |
·“五点”之二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的中心 | 第66页 |
·“五点”之三的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西北的突破口 | 第66-68页 |
·“五点”之四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现代化的港口新区 | 第68-69页 |
·“五点”之五的大连花园口工业区,国际航运中心的要塞 | 第69-71页 |
·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 第71-80页 |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第71-75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72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72-74页 |
·网络开发理论 | 第74-75页 |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 第75-77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75-76页 |
·近代区位论 | 第76页 |
·现代区位论 | 第76-77页 |
·区域人口流动理论 | 第77-78页 |
·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77-78页 |
·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78页 |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实施“五点一线”开发战略,明确辽宁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进取方向 | 第80-90页 |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促进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 | 第80-82页 |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力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 第82-83页 |
·加强沿海港口建设,奠基沿海经济带建设基础 | 第83-84页 |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创建沿海旅游经济带 | 第84-85页 |
·推动科技兴海和创新旺海,促进区域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 第85-87页 |
·注重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并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87-88页 |
·创新筹、融资体制,为沿海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 第88-89页 |
·努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差异优势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感谢信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