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1 蚜虫病原性虫霉目真菌的生物学与流行学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侵染蚜虫的虫霉目真菌 | 第12-15页 |
·虫霉的侵染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虫霉的致病机制和侵染循环 | 第16-17页 |
·虫霉在蚜虫种群中的自然发生与流行机制 | 第17-24页 |
·初始侵染源 | 第18-20页 |
·传播途径 | 第20-22页 |
·影响蚜病流行的环境因子 | 第22-24页 |
·研究重点展望 | 第24-25页 |
2 云南勐海低纬度高原蚜虫死亡因子随寄主迁飞的扩散传播 | 第25-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空中迁飞有翅蚜的诱捕观察 | 第26页 |
·蚜虫种类的鉴定 | 第26页 |
·有翅蚜传带病原菌和寄生蜂的确认及其种类鉴定 | 第26-27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27-28页 |
·气象资料 | 第2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8页 |
·空中有翅蚜传带病原真菌和寄生蜂的概况 | 第29-31页 |
·空中有翅蚜传带的病原真菌种类及频率 | 第31-33页 |
·空中有翅蚜传带的寄生蜂种类及频率 | 第33-34页 |
·迁入的带病和寄生有翅蚜在植物上的定殖能力 | 第34-36页 |
·空中迁入有翅蚜不同组别的生殖概率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3 努利虫疠霉的侵染生物学与流行学特征 | 第40-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菌株与离体培养 | 第40-41页 |
·侵染体制备 | 第41页 |
·供试蚜虫 | 第41页 |
·生物测定 | 第41-42页 |
·侵染体密度对产休眠孢子蚜尸比例的影响 | 第42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6页 |
·不同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生长 | 第42-43页 |
·对桃蚜的毒力 | 第43-44页 |
·休眠孢子产生对侵染体密度的依赖效应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4 总讨论 | 第48-53页 |
·关于努利虫疠霉 | 第48-49页 |
·囊状体、假根同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形成的关系 | 第49-50页 |
·低纬度地区的蚜虫病原菌资源 | 第50-51页 |
·关于蚜虫流行病的初始侵染源 | 第51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6页 |
SUMMARY | 第66-69页 |
附:在读期间已发表和投稿的研究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