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工会的性质与基本职责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工会的性质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工会维权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工会职能的必然要求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工会维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工会的要求 | 第13-15页 |
| 第四节 工会维权是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我国工会维权问题分析 | 第18-26页 |
| 第一节 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到位 | 第18-22页 |
| 一、严重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 | 第19-20页 |
| 二、工会维权职责得不到充分发挥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工会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到位 | 第22-26页 |
| 一、工会资产被挤占和经费被挪用现象严重 | 第22-24页 |
| 二、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我国工会维权“难”的成因分析 | 第26-41页 |
| 第一节 一些地方行政行为不当 | 第26-28页 |
| 一、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执法不到位 | 第26-27页 |
| 二、牺牲“劳权”来发展当地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劳动者的结社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 第28-30页 |
| 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加入工会组织 | 第28-29页 |
| 二、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力度不够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体制上存在缺陷 | 第30-35页 |
| 一、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有待完善 | 第30-32页 |
| 二、工会工资和经费以及人事制度有待完善 | 第32-35页 |
| 第四节 立法上存在缺陷 | 第35-41页 |
| 一、《工会法》对工会维权保障力度不足 | 第35-37页 |
| 二、工会集体谈判权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强 | 第37-38页 |
| 三、《工会法》中罢工权的缺失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工会摆脱维权困境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62页 |
| 第一节 重视规范行政行为 | 第41-43页 |
| 一、加大立法和监督执法的力度 | 第41-42页 |
| 二、重视对“劳权”的维护 | 第42-43页 |
| 第二节 保障劳动者的结社权 | 第43-46页 |
| 一、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力度 | 第43-44页 |
| 二、建立和完善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机制来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 第44-46页 |
| 第三节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 第46-49页 |
| 一、对现有调解制度进行改革 | 第46-47页 |
| 二、加大立法上的支持力度 | 第47-49页 |
| 第四节 确保工会自主维权 | 第49-52页 |
| 一、确保工会在行政上的自主性 | 第49-50页 |
| 二、确保工会在经济上的自主权 | 第50-52页 |
| 第五节 通过立法保障工会维权 | 第52-55页 |
| 一、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问题作专门的规定 | 第52-53页 |
| 二、明确《工会法》的法律责任 | 第53-54页 |
| 三、通过明确法律具体的指代来提高其可操作性 | 第54-55页 |
| 第六节 强化工会集体谈判功能 | 第55-56页 |
| 一、通过强化措施来推行集体谈判制度 | 第55页 |
| 二、加强工会在集体谈判过程的立法规定 | 第55-56页 |
| 第七节 对罢工权进行立法 | 第56-62页 |
| 一、罢工立法是市场经济国家规范集体劳动争议的有效手段 | 第56-58页 |
| 二、我国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不断增加,客观上需要立法来规范 | 第58-59页 |
| 三、我国罢工立法的整体框架构想 | 第59-62页 |
| 结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67页 |
| 后记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