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部驳议处制度探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论 | 第7-12页 |
(一) 本文的选题 | 第7-8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8-10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本文思路 | 第10-12页 |
二、部驳议处制度的渊源与流变 | 第12-17页 |
(一) 宋明的“驳”而不“处” | 第12-13页 |
(二) 清代的由“驳”而“处” | 第13-17页 |
三、清代审转制度下的部驳议处制度及其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 清代审转制度概述 | 第17-18页 |
(二) 部驳议处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四、刑部驳案的理由 | 第19-30页 |
(一) 引律错误 | 第19-23页 |
1. 引律不当 | 第19-21页 |
2. 妄引成案 | 第21-23页 |
(二) 量刑不当 | 第23-26页 |
1. 罪名相同而量刑不一 | 第23-25页 |
2. 技术错误导致量刑不当 | 第25-26页 |
(三) 事实不清 | 第26-30页 |
五、部驳与议处的模式 | 第30-39页 |
(一) 部驳的两种主要模式 | 第30-33页 |
1. 直接改判 | 第30-31页 |
2. 发回重审 | 第31-33页 |
(二) 行政处分是对司法官员议处的主要模式 | 第33-39页 |
1. 清代官吏的行政处分制度 | 第33-34页 |
2. 对司法官员议处的具体规定 | 第34-36页 |
3. 议处的具体执行 | 第36-39页 |
六、部驳议处制度背景下体制内外司法角色的互动 | 第39-52页 |
(一) 州县官的惶恐与对策 | 第39-43页 |
1、砌词狡辩,意图豁免 | 第40-42页 |
2、上下串通,偷奸耍滑 | 第42-43页 |
(二) 幕友的纵横捭阖 | 第43-48页 |
1. 议处压力下的官幕互动 | 第44-46页 |
2. 部驳压力下幕友对司法体系建设的贡献 | 第46-48页 |
(三) 部驳议处下讼师的茁壮成长 | 第48-52页 |
1. 官、幕的压力成为讼师发展的助力 | 第48-50页 |
2. “讼师秘本”——法律知识体系建设的新成果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