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11页 |
| ·国内外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框架结构 | 第1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 第15-22页 |
| ·产业、产业链内涵与产业发展模式概念 | 第15-17页 |
| ·产业内涵 | 第15页 |
| ·产业链内涵 | 第15页 |
| ·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15-16页 |
| ·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16-17页 |
| ·与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的理论 | 第17-22页 |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8-22页 |
|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 第22-24页 |
| ·世界主要国家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 | 第22页 |
| ·自由竞争模式 | 第22页 |
| ·自主发展模式 | 第22页 |
| ·“园区”发展模式 | 第22页 |
| ·不同国家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 第22-24页 |
| ·产业发展环境不同 | 第23页 |
| ·政府作用不同 | 第23页 |
| ·产业发展目标不同 | 第23页 |
| ·产业发展路径不同 | 第23-24页 |
| 第四章 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 | 第24-29页 |
| ·中国再生金属产业面临的机遇 | 第24-25页 |
| ·中国再生金属产业面临的威胁 | 第25-26页 |
| ·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的优势 | 第26-27页 |
| ·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的劣势 | 第27-29页 |
| 第五章 新形式下发展模式选择:主导开放型的再生金属园区发展模式 | 第29-35页 |
| ·新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 | 第29页 |
| ·确立新发展模式的依据 | 第29-31页 |
| ·我国再生金属产业主导开放型的再生金属园区发展模式内容 | 第31-35页 |
| ·营造积极而充分的竞争环境 | 第31页 |
| ·积极延伸、拓展再生金属产业链 | 第31页 |
| ·支持与加快再生金属园区的发展 | 第31-32页 |
| ·加强再生金属园区监管──“圈区管理” | 第32-33页 |
| ·推动我国再生金属园区向生态型园区升级 | 第33-35页 |
| 第六章 再生金属回收再利用工艺技术分析 | 第35-44页 |
| ·再生铜 | 第35-37页 |
| ·再生铜利用技术 | 第35页 |
| ·再生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 第35-36页 |
| ·再生铜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 第36-37页 |
| ·再生铝 | 第37-39页 |
| ·再生铝利用技术 | 第37-38页 |
| ·再生铝熔炼设备的技术分析 | 第38-39页 |
| ·再生铅 | 第39-41页 |
| ·再生铅利用技术 | 第39-40页 |
| ·再生铅生产工艺 | 第40页 |
| ·铅蓄电池回收利用工艺 | 第40-41页 |
| ·再生锌利用技术 | 第41-42页 |
| ·报废汽车的金属回收工艺 | 第42-44页 |
| 第七章 实施我国再生金属产业主导开放型的再生金属园区发展模式的建议 | 第44-48页 |
| ·完善与稳定我国再生金属产业政策 | 第44-45页 |
| ·完善“圈区管理”的政策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 ·加快制定与完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加大再生金属产业科技研发力度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附录 | 第52-5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