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水稻抗病反应及水稻抗病基因工程 | 第9-27页 |
1 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9-14页 |
·植物的抗病机制 | 第9-11页 |
·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及其产生防卫反应过程 | 第11-12页 |
·抗性相关基因及病原无毒基因的克隆与研究 | 第12-14页 |
·抗病基因(R) | 第12-13页 |
·无毒基因(Avr) | 第13-14页 |
·防卫基因 | 第14页 |
2 水稻抗病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水稻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 第14-16页 |
·水稻防卫反应和PR蛋白 | 第16-18页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生化特性 | 第17页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体内的诱导表达 | 第17-18页 |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与植物的防御功能 | 第18页 |
·水稻抗病基因工程 | 第18-19页 |
3 水稻纹枯病及抗纹枯病转基因的研究 | 第19-26页 |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 第19-21页 |
·分类地位 | 第19页 |
·形态特点 | 第19-20页 |
·寄主范围 | 第20页 |
·发病症状及规律 | 第20-21页 |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 | 第21-22页 |
·纹枯病转基因抗病研究 | 第22-26页 |
·转化植物自身的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等基因 | 第22-24页 |
·转化生防菌中的抗纹枯病基因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水稻T_6代遗传稳定性及纹枯病抗性分析 | 第27-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材料 | 第27页 |
·水稻 | 第27页 |
·纹枯病菌株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转基因水稻PCR分析 | 第27-28页 |
·转基因水稻Northern分析 | 第28-29页 |
·转基因水稻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29-30页 |
·转基因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T_6代转基因水稻植株外源基因的遗传鉴定 | 第30-31页 |
·T_6代转基因水稻植株外源基因表达的鉴定 | 第31页 |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1-32页 |
·T_6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纹枯病抗性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RCH10和AGLU1的酶活性测定和亚细胞定位 | 第36-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材料 | 第36页 |
·水稻材料 | 第36页 |
·胶体金探针 | 第36页 |
·RCH10和AGLU1的多克隆抗体 | 第36页 |
·方法 | 第36-39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6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36-37页 |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胶体金免疫标记方法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T_6代转基因水稻中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活力 | 第39-40页 |
·RCH10和AGLU1在转基因植株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荧光显微观察台盼蓝、卡拉唑黑E差异染色水稻叶鞘内、外部纹枯菌菌丝体方法的建立 | 第43-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水稻培养 | 第43页 |
·纹枯菌菌株及培养 | 第43页 |
·接种纹枯菌的水稻叶鞘 | 第43页 |
·载玻片上接种培养纹枯菌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5页 |
·荧光增白剂染色 | 第44页 |
·苯胺蓝、台盼蓝和卡拉唑黑E染色 | 第44页 |
·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53页 |
·确定以水稻叶鞘内表面作为接种位点和光学显微观察位点 | 第45-46页 |
·确定用未成熟纹枯菌菌核接种水稻叶鞘 | 第46页 |
·荧光增白剂染色侵染水稻的纹枯菌 | 第46-47页 |
·苯胺蓝、台盼蓝和卡拉唑黑E分别染色在载玻片上生长的纹枯菌菌丝体 | 第47-50页 |
·苯胺蓝、台盼蓝和卡拉唑黑E分别染色侵染水稻叶鞘的纹枯菌菌丝体 | 第50-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