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染料及染料废水 | 第11页 |
| ·染料分类 | 第11页 |
| ·染料废水现状 | 第11页 |
| ·染料废水常用脱色方法 | 第11-20页 |
| ·吸附脱色法 | 第12-16页 |
| ·浊点萃取 | 第16-17页 |
| ·絮凝脱色法 | 第17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17-18页 |
| ·臭氧氧化法 | 第18页 |
| ·芬顿试剂氧化法 | 第18页 |
|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8-19页 |
| ·电化学法 | 第19页 |
| ·生物降解法 | 第19页 |
| ·生物吸附脱色 | 第19-20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染料 | 第21页 |
| ·絮凝剂和吸附剂 | 第21页 |
| ·PDMDAAC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第21-23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吸附量测定实验 | 第23-24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4页 |
| ·絮凝实验 | 第24页 |
| ·浊点萃取 | 第24页 |
| ·脱色率的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 ·光谱数据的分析 | 第25-26页 |
| ·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25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 第25-26页 |
| ·石英晶体微天平测定染料结合过程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壳聚糖吸附混合染料的数据解析 | 第28-38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PH 值对壳聚糖脱色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残留色度分布 | 第29-30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0-31页 |
| ·染料起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单染料的吸附等温线 | 第32-33页 |
| ·二元混合染料模拟废水中各染料的脱色率和吸附等温线 | 第33-35页 |
| ·三元混合染料模拟废水中各染料的脱色率和吸附等温线 | 第35-36页 |
| ·四元混合染料模拟废水中各染料的脱色率和吸附等温线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染料与絮凝剂的结合常数及结合速率常数的测定 | 第38-50页 |
| ·引言 | 第38-39页 |
|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残余色度组分 | 第39-40页 |
| ·单染料与絮凝剂的结合等温线模式 | 第40-41页 |
| ·单染料和EPI-DMA 混合体系中游离染料浓度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单染料组分中的脱色率 | 第42-44页 |
| ·K-3R+K-2BP 二元混合染料模拟废水的脱色率 | 第44-45页 |
| ·二元混合染料模拟废水中染料与EPI-DMA 结合量之比 | 第45-46页 |
| ·压电传感器法监测染料在EPI-DMA 上的结合过程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聚电解质改性膨润土吸附处理混合染料的过程分析 | 第50-6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PH 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单染料与混合染料模拟废水中各染料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第51-54页 |
| ·单染料脱色及其吸附等温线 | 第54-55页 |
| ·双组分染料脱色及其吸附等温线 | 第55-56页 |
| ·二元混合染料的残留色度和脱色率情况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浊点萃取脱色光度数据的解析 | 第60-67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单染料模拟废水脱色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氯化钠浓度对单染料模拟废水脱色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染料初始浓度对单染料模拟废水脱色率的影响 | 第63页 |
| ·平衡温度、平衡时间和离心时间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双组分模拟染料废水中染料初始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 ·三元混合模拟染料废水中染料初始染料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 第66页 |
| ·总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