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侵占罪概述 | 第12-16页 |
一、侵占罪概念 | 第12-13页 |
二、侵占罪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侵占罪比较研究 | 第16-22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侵占罪立法概况 | 第16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侵占罪立法概况 | 第16-18页 |
三、侵占罪中外立法差异之比较 | 第18-22页 |
(一) 犯罪种类不同 | 第18-19页 |
(二) 行为要求不同 | 第19页 |
(三) 对象范围不同 | 第19-20页 |
(四) 告诉制度不同 | 第20页 |
(五) 条文设置不同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侵占罪立法缺陷 | 第22-39页 |
一、犯罪对象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 关于“遗忘物”规定的不合理性 | 第22-26页 |
(二) 其他同类犯罪对象的立法缺失 | 第26页 |
二、犯罪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一) “代为保管”的认定存在模糊性 | 第26-30页 |
(二) “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时间认定标准问题 | 第30-32页 |
三、法定刑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 援引法定刑存在模糊性 | 第32-34页 |
(二) 罪责刑不相适应 | 第34页 |
四、告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 诉讼形式单一,缺少例外规定 | 第34-37页 |
(二) 被害人诉权范围缺乏必要限制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侵占罪立法完善的基本构想 | 第39-44页 |
一、犯罪对象范围的重新划定与正确表述 | 第39-40页 |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补充与完善 | 第40-41页 |
(一) 易“代为保管”为“持有” | 第40-41页 |
(二) 明确规定“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时间认定标准 | 第41页 |
三、取消法定刑援引,依不同犯罪对象重构相应法定刑体系 | 第41-42页 |
四、告诉才处理制度的补充与完善 | 第42-44页 |
(一) 引入公诉程序,弥补绝对告诉才处理的不足 | 第42页 |
(二) 保留告诉制度,但适当限制被害人诉权范围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