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7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5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17-27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2 问卷调查 | 第17页 |
| 3 皮肤的采集 | 第17-19页 |
| 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9-20页 |
| 5 主要试剂及引物 | 第20-21页 |
| 6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 7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5页 |
| 1 资料基本特征描述 | 第27-28页 |
| 2 免疫荧光 | 第28-30页 |
| 3 mNRA荧光原位杂交 | 第30-33页 |
| 4 免疫组化 | 第33-35页 |
| 讨论 | 第35-43页 |
| 1 细胞分化标志分子在二噁英所致氯痤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35-37页 |
| 2 诱导激酶活力和蛋白磷酸化信号转导在二噁英所致氯痤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37-40页 |
| 3 芳香烃受体/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也称AhR/ARNT途径)相互作用在二噁英所致氯痤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 4 小结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0-52页 |
| 综述 | 第52-65页 |
| 二噁英引起的皮肤损伤及其发病机制的初探 | 第52-59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