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特性建模与仿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工程背景 | 第10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工艺概述 | 第10-16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艺简介 | 第10-11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优缺点 | 第11-12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与仿真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与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与仿真的方法 | 第21-29页 |
·仿真技术 | 第21-22页 |
·仿真的概念 | 第21-22页 |
·仿真的步骤 | 第22页 |
·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22-25页 |
·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25-26页 |
·程序建模 | 第25页 |
·模块化建模 | 第25-26页 |
·模块化建模 | 第26-29页 |
·模块化建模的优点 | 第26页 |
·模块化建模的内容及过程 | 第26-27页 |
·模块化建模的关键技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学模型 | 第29-55页 |
·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学模型的特点 | 第29-30页 |
·燃烧系统数学模型简介 | 第30-36页 |
·燃烧系统模型的守恒方程 | 第31-32页 |
·流体动力特性子模型 | 第32-33页 |
·煤颗粒燃烧模型 | 第33-35页 |
·传热模型 | 第35-36页 |
·蒸发区数学模型 | 第36-39页 |
·汽包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下降管数学模型 | 第39页 |
·上升管数学模型 | 第39页 |
·单相介质换热器数学模型 | 第39-45页 |
·数学模型 | 第39-43页 |
·过热器区数学模型说明 | 第43-44页 |
·省煤器数学模型说明 | 第44页 |
·喷水减温器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空气预热器的数学模型 | 第45-49页 |
·风烟系统数学模型 | 第49-55页 |
·风道 | 第50-52页 |
·烟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软件的开发 | 第55-65页 |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变量的命名 | 第55页 |
·数据的传递 | 第55-56页 |
·公用函数库的建立 | 第56-57页 |
·软件的开发环境 | 第57-58页 |
·软件的组成 | 第58-64页 |
·软件的主控界面 | 第59页 |
·菜单栏 | 第59-62页 |
·工具栏 | 第62-63页 |
·子窗口 | 第63-64页 |
·状态栏 | 第64页 |
·软件的主要功能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试验 | 第65-87页 |
·软件测试 | 第65-66页 |
·模块测试 | 第65页 |
·子系统测试 | 第65页 |
·系统测试 | 第65-66页 |
·仿真对象 | 第66-69页 |
·仿真对象结构参数 | 第67-68页 |
·仿真对象运行参数 | 第68-69页 |
·额定工况下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炉膛部分仿真结果 | 第69-73页 |
·汽水子系统仿真结果 | 第73页 |
·风烟子系统仿真计算结果 | 第73-74页 |
·负荷变化时锅炉性能的仿真 | 第74-78页 |
·炉膛系统仿真结果 | 第74-76页 |
·汽水系统仿真结果 | 第76-77页 |
·风烟子系统仿真计算结果 | 第77-78页 |
·燃料灰含量变化对运行特性的影响 | 第78-82页 |
·炉膛系统仿真结果 | 第78-81页 |
·汽水系统仿真结果 | 第81页 |
·风烟子系统仿真计算结果 | 第81-82页 |
·燃料水分含量变化对运行特性的影响 | 第82-87页 |
·炉膛系统仿真结果 | 第82-85页 |
·汽水系统仿真结果 | 第85页 |
·风烟子系统仿真计算结果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1.研究总结 | 第87页 |
2.课题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