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 ·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石油钻机发展与井架研究概述 | 第13-27页 |
| ·中国钻机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 第13-16页 |
| ·我国石油钻机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我国钻机制造技术的世纪跨越 | 第14-15页 |
| ·石油钻机装备的国际化 | 第15-16页 |
| ·国内外井架种类与发展情况 | 第16-18页 |
| ·国内外井架静载计算研究 | 第18-20页 |
| ·井架计算方法—有限单元法 | 第18-19页 |
| ·国内外井架静载计算研究 | 第19-20页 |
| ·国内外井架风载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 ·井架起升动载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 ·起升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动力学实验 | 第22-24页 |
| ·起升动力学计算及仿真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井架有限元结构强度分析 | 第27-42页 |
| ·井架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7-33页 |
| ·井架结构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27-32页 |
| ·井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2页 |
| ·单元特征 | 第32-33页 |
| ·井架强度与刚度分析 | 第33-36页 |
| ·载荷分析 | 第33页 |
| ·位移分析 | 第33页 |
| ·应力分析 | 第33-36页 |
| ·井架风载计算 | 第36-42页 |
| ·风载计算 | 第36-39页 |
| ·ANSYS 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井架自振特性及动态响应分析 | 第42-58页 |
| ·井架结构固有振频与振型分析 | 第42-47页 |
| ·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 ·井架模态计算 | 第44-47页 |
| ·井架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47-54页 |
| ·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 ·井架瞬态动力学分析步骤 | 第51-52页 |
| ·井架瞬态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谐响应分析 | 第54-58页 |
| ·谐响应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 ·ANSYS 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 ·井架谐响应分析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钻机起升动载的研究 | 第58-78页 |
| ·ADAMS 软件简介 | 第58-60页 |
| ·钻机ADAMS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 ·模型简化假设 | 第60-61页 |
| ·钻柱的建模 | 第61页 |
| ·钢丝绳的建模 | 第61-62页 |
| ·滚筒、滑轮的建模 | 第62-63页 |
| ·电机的建模 | 第63页 |
| ·不考虑井架钻机理想起升系统分析 | 第63-66页 |
| ·基本载荷的仿真 | 第63-64页 |
| ·起升动载 | 第64-65页 |
| ·相应分析 | 第65-66页 |
| ·不考虑井架实际钻机起升分析 | 第66-69页 |
| ·考虑电机实际初始情况起升系统动载的研究 | 第69-71页 |
| ·考虑井架实际钻机起升分析 | 第71-74页 |
| ·齿轮齿条模拟钢丝绳和滑轮的起升系统 | 第74-77页 |
| ·起升系统的建模 | 第74-76页 |
|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 ·两种模型优缺点比较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ZJ30/1700DB 型钻机井架现场测试 | 第78-86页 |
| ·概述 | 第78页 |
| ·ZJ30/1700DB 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参数 | 第78-80页 |
| ·现场工程试验方案、仪器及过程 | 第80-83页 |
| ·试验方案 | 第80页 |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80-81页 |
| ·试验步骤 | 第81-82页 |
| ·起升曲线的绘制 | 第82-83页 |
| ·起升动载的计算 | 第83页 |
| ·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 A ADAMS 钻机模型 | 第92-93页 |
| 附录 B 部分现场测试曲线 | 第93-105页 |
| 附录B.1 第三通道采集曲线 | 第93-95页 |
| 附录B.2 第四通道采集曲线 | 第95-97页 |
| 附录B.3 第五通道采集曲线 | 第97-99页 |
| 附录B.4 第六通道采集曲线 | 第99-101页 |
| 附录B.5 第七通道采集曲线 | 第101-103页 |
| 附录B.6 第八通道采集曲线 | 第103-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