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苏北泰州组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原型盆地区域背景 | 第14-24页 |
| ·构造框架 | 第14页 |
| ·地层特征 | 第14-17页 |
| ·苏北盆地基底演化特征 | 第17-18页 |
| ·沉降结构和成盆阶段 | 第18页 |
| ·构造特征与构造事件 | 第18-20页 |
|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构造事件 | 第19-20页 |
| ·断裂体系 | 第20页 |
| ·岩性岩相、沉积构造、古地理环境 | 第20-22页 |
| ·沉积物源背景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原型盆地恢复 | 第24-46页 |
| ·“原型盆地”恢复及其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确认原型盆地分布和类型的思路 | 第24页 |
| ·泰州组原型盆地模式 | 第24-26页 |
| ·泰一段原型盆地恢复 | 第26-42页 |
| ·原始边界确认 | 第26-31页 |
| ·沉积物源确认 | 第31-40页 |
| ·原始地层厚度研究 | 第40-41页 |
| ·泰一段地层沉积相恢复 | 第41-42页 |
| ·泰二段原型盆地恢复 | 第42-46页 |
| ·盆地边界确认 | 第42-43页 |
| ·沉积物源确认 | 第43页 |
| ·原始地层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 ·泰二段沉积相划分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泰州组沉积体系分析 | 第46-71页 |
| ·沉积体系划分标志 | 第46-50页 |
| ·沉积学标志 | 第46-47页 |
| ·古生物学标志 | 第47页 |
| ·地球物理测井相标志 | 第47-48页 |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48页 |
| ·地震地层学标志 | 第48-50页 |
| ·地震相分析 | 第50-56页 |
|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 第50-55页 |
| ·地震相分布规律及纵向演化 | 第55-56页 |
| ·沉积相分析 | 第56-69页 |
| ·泰一段沉积相 | 第56-67页 |
| ·泰二段沉积相 | 第67-69页 |
| ·泰州组沉积相平面分布与演化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地层剥蚀厚度和埋藏史分析 | 第71-92页 |
| ·概述 | 第71页 |
| ·不整合面的识别对比 | 第71-74页 |
| ·主要不整合面的确定 | 第74-75页 |
| ·控制井点三垛事件剥蚀厚度计算 | 第75-82页 |
| ·综合地层厚度趋势外推剥蚀厚度恢复 | 第82-85页 |
| ·沉积埋藏史分析 | 第85-92页 |
|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