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国内外报春花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组织培养 | 第11-12页 |
·多倍体育种研究 | 第12-13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3-14页 |
·植物组织培养结合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 第14-17页 |
·常用诱导方式 | 第14-15页 |
·诱导材料的选择 | 第15-16页 |
·处理浓度和时间 | 第16页 |
·组织培养与化学诱变的结合存在着一些问题 | 第16页 |
·前景展望 | 第16-17页 |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17页 |
·细胞学鉴定 | 第17页 |
·染色体计数法 | 第17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 第17-18页 |
·分子水平的鉴定 | 第18页 |
·多倍体育种展望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及创新性 | 第19-20页 |
·目的意义 | 第19页 |
·试验方法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材料概况 | 第20-25页 |
2 种子萌发条件的摸索 | 第25-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种子的灭菌处理 | 第25页 |
·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25页 |
·光、暗条件的选择 | 第25页 |
·温度的选择 | 第25页 |
·种子发芽率的计算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不同消毒溶液和消毒时间对报春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25-27页 |
·培养方式的优化 | 第27-29页 |
·光、暗条件的选择 | 第29页 |
·温度的选择 | 第29-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3页 |
3 六种报春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33-45页 |
·培养条件 | 第33-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 第34页 |
·丛生芽的诱导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不同激素浓度的愈伤组织诱导 | 第34-38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8-39页 |
·不同激素浓度的丛生芽诱导 | 第39-42页 |
·芽的继代增殖 | 第42页 |
·组织培养苗的生根 | 第42页 |
·瓶苗移栽和管理 | 第4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4 六种报春多倍体诱导方法的研究 | 第45-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种子处理法 | 第45页 |
·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 | 第45-46页 |
·秋水仙素处理丛生芽诱导多倍体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46-51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种子发芽形态的影响 | 第51-52页 |
·秋水仙素处理变异种芽的生长状况 | 第52页 |
·秋水仙素处理愈伤组织诱导多倍体 | 第52-56页 |
·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对丛生芽多倍体的诱导 | 第56-5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5 多倍体鉴定 | 第63-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材料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预处理液的比较 | 第63-64页 |
·预处理时间的比较 | 第64-66页 |
·解离方式的比较 | 第66页 |
·解离时间的比较 | 第66-67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67-71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1-75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以无菌苗为组织培养材料的优点 | 第72页 |
·影响多倍体诱变成功率的探讨 | 第72-73页 |
·多倍体植株形成机理的微观探讨 | 第73-74页 |
·多倍体植株鉴定方法的探讨 | 第74页 |
·组织培养与秋水仙素结合的优点 | 第74页 |
·本试验尚存的不足之处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