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遗传及QTL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6页
   ·植酸第11-19页
     ·植酸研究简史第11-12页
     ·作物中植酸的含量、贮存形式及分布第12-13页
     ·植物体内植酸的生理功能第13页
     ·植酸的生物合成第13-14页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第14-16页
     ·有益作用第16页
     ·降低植酸抗营养作用的主要途径第16-17页
     ·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特性表现第17-18页
     ·低植酸食物的营养价值第18页
     ·作物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与研究第18页
     ·低植酸性状的遗传研究第18页
     ·低植酸突变的分子标记第18-19页
   ·分子标记类型及利用现状第19-20页
   ·QTL 定位的方法第20-23页
     ·基于标记的分析法第20-23页
     ·基于性状的分析法第23页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23-26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3-24页
     ·作图群体第24页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第24-25页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第25页
     ·QTL 定位统计分析软件和作图软件第25-26页
2 引言第26-28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8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8-37页
   ·试验材料及取样设计第28-29页
     ·水稻品种间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差异试验材料及设计第28页
     ·植酸含量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估算试验材料及设计第28页
     ·籽粒成熟过程中植酸积累变化试验材料及设计第28页
     ·QTL 定位群体构建试验材料及设计第28-29页
   ·仪器第29页
   ·植酸含量测定分析第29页
   ·全N 及粗蛋白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第29-30页
   ·P 含量测定第30-31页
   ·K 含量测定第31-32页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第32页
   ·胶稠度的测定第32页
   ·其他稻米品质的测定第32页
   ·SSR 标记分析第32-35页
   ·统计方法第35-36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35页
     ·正反交t 测验分析第35页
     ·配合力分析第35-36页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定位和互作分析第36-37页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36页
     ·QTL 定位第36-37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7-60页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及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第37-40页
     ·水稻品种间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差异第37-38页
     ·水稻品种间籽粒不同部位植酸积累比例第38-39页
     ·水稻品质主要特性与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间的相关第39页
     ·水稻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的相关关系第39-40页
   ·植酸含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第40-47页
     ·亲本植酸含量的品种间差异性分析第40-41页
     ·杂种F1代植酸含量的差异分析第41页
     ·F1植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第41-42页
     ·籽粒植酸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方差分析第42-43页
     ·籽粒植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效应,反交效应分析第43-44页
     ·亲本平均值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间关系第44页
     ·遗传参数估计第44-46页
     ·籽粒植酸含量与稻米主要品质间相关第46-47页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与植酸含量的关系第47-49页
     ·水稻乳熟期籽粒内植酸含量与成熟期间的相关关系第47页
     ·水稻成熟期籽粒植酸含量与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的氮磷钾含量间的相关第47-48页
     ·成熟期籽粒内的植酸含量与籽粒灌浆茎叶鞘干物重间的相关第48页
     ·成熟期籽粒植酸积累与水稻灌浆期茎、叶、鞘NPK 积累速率间关系第48-49页
   ·水稻植酸含量状的初步QTL 分析第49-51页
     ·性状调查和取样第49页
     ·水稻亲本及F2群体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糙米千粒重表型值第49页
     ·植酸含量、粒形、糙米千粒重性状在F2 代群体中分布第49-51页
   ·水稻植酸含量、粒长度、粒宽、糙米千粒重间的相关第51-52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2-53页
     ·引物的筛选第52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2-53页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及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糙米千粒重的QTL 检测第53-57页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 QTL 检测第53-55页
     ·水稻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糙米千粒重的QTL 检测第55-57页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上位性效应分析第57-60页
5 讨论第60-64页
   ·水稻品种间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差异第60页
   ·水稻品种间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与主要稻米品质的相关分析第60-61页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分析第61页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与植酸含量的关系第61-62页
   ·水稻植酸含量性状的QTL 定位第62-63页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第63-64页
6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介第77-7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粳稻主要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密度和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