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成花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7页 |
·高等植物成花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花序分生组织特征基因 | 第7-8页 |
·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 | 第8-10页 |
·LFY | 第8-9页 |
·AP1 | 第9页 |
·其他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 | 第9-10页 |
·花器官特征基因 | 第10-12页 |
·ABC 模型及其发展 | 第10-11页 |
·花器官特征基因 | 第11-12页 |
·竹子成花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的原理 | 第13-14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的特点 | 第14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的优点 | 第14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的缺点 | 第14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展望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雷竹花发育的组织发生学研究 | 第17-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雷竹花芽扫描电镜观测 | 第17页 |
·雷竹花芽石蜡切片观测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19页 |
·讨论 | 第19-23页 |
3 雷竹成花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3-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雷竹材料 | 第23页 |
·总RNA 提取和mRNA 分离 | 第23-24页 |
·总RNA 提取 | 第23-24页 |
·mRNA 分离 | 第24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 | 第24-29页 |
·第一链cDNA 合成 | 第24-25页 |
·第二链cDNA 合成 | 第25页 |
·RsaⅠ酶切 | 第25-26页 |
·衔接子链接 | 第26-27页 |
·第一次杂交 | 第27页 |
·第二次杂交 | 第27-28页 |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SSH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29-30页 |
·PCR 产物回收 | 第29页 |
·连接 | 第29页 |
·转化 | 第29-30页 |
·差减cDNA 文库的差异筛选 | 第30-32页 |
·cDNA Blot 阵列制备 | 第30-31页 |
·探针的制备 | 第31页 |
·点杂交 | 第31-32页 |
·测序及序列相似性搜索 | 第32页 |
·阳性克隆的RT-PCR 分析 | 第32-33页 |
·cDNA 第一链合成 | 第32页 |
·引物设计 | 第32页 |
·部分阳性克隆的RT-PCR 分析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4页 |
·总RNA 与mRNA 质量检测 | 第33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后两次PCR 产物分析 | 第33页 |
·差减cDNA 文库的构建与差异克隆筛选 | 第33-34页 |
·差减cDNA 文库插入片段检测 | 第33页 |
·差减cDNA 文库的差异筛选 | 第33-34页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阳性克隆的RT-PCR 分析 | 第34页 |
·讨论 | 第34-45页 |
·雷竹成花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4-37页 |
·泛素基因 | 第34-35页 |
·环境胁迫应答基因 | 第35-36页 |
·核糖体蛋白基因 | 第36-37页 |
·未知基因 | 第37页 |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 | 第37-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缩写词(ABBREVIATION)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