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分布式协同高性能计算框架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21页 |
| ·单物理模型模拟阶段 | 第13页 |
| ·多物理模型紧耦合模拟阶段 | 第13-14页 |
| ·软件框架集成模拟阶段 | 第14-21页 |
| ·空间天气建模框架SWMF | 第14-17页 |
| ·地球系统建模框架ESMF | 第17-19页 |
| ·固体地球系统建模框架GeoFramework | 第19-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科学计算软件体系结构 | 第28-44页 |
| ·科学计算软件开发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28-36页 |
| ·科学计算通用组件体系结构规范CCA | 第36-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空间信息分布式协同高性能计算框架 | 第44-70页 |
| ·需求分析 | 第44-47页 |
| ·用户需求 | 第44-46页 |
| ·系统需求 | 第46-47页 |
| ·DCHF-SI 体系结构模型 | 第47-51页 |
| ·DCHF-SI 组件化封装机制 | 第51-60页 |
| ·CCA 规范的扩展 | 第52-57页 |
| ·DCHF‐SI 的组件化封装模式 | 第57-60页 |
| ·科学组件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SC-UDDI | 第60-66页 |
| ·DCHF-SI 的运行机制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耦合交互基础框架 | 第70-112页 |
| ·框架引导驱动与构建器 | 第70-73页 |
| ·耦合交互机制 | 第73-110页 |
| ·日地系统多物理耦合链 | 第73-75页 |
| ·问题描述 | 第75-76页 |
| ·问题分析 | 第76-78页 |
| ·研究现状 | 第78-89页 |
| ·耦合交互机制PRMI++ | 第89-110页 |
| ·PRMI++语义 | 第90-93页 |
| ·数据描述与注册机制 | 第93-97页 |
| ·网格重映射机制 | 第97-99页 |
| ·数据并行分布重映射机制 | 第99-108页 |
| ·实验测试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五章 分布式容错服务组件 | 第112-124页 |
| ·容错技术 | 第112-113页 |
| ·DPCRR 策略的相关定义 | 第113-115页 |
| ·DSFT 原型 | 第115-117页 |
| ·DSFT 高级别全局一致状态的建立机制 | 第117-121页 |
| ·DSFT 的回滚恢复机制 | 第121-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第六章 分布式计算驾驭可视化问题求解环境 | 第124-137页 |
| ·总体设计 | 第125-126页 |
| ·远程并行可视化组件 | 第126-132页 |
| ·可视化相关技术 | 第126-129页 |
| ·PRView | 第129-132页 |
| ·分布式计算驾驭组件 | 第132-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 第七章 GUI 图形化用户界面 | 第137-143页 |
| ·总体设计 | 第137-139页 |
| ·设计实现 | 第139-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43-148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43-146页 |
| ·展望 | 第146-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0-161页 |
| 附录 CCA 规范归纳 | 第161-1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