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由来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现实意义 | 第10页 |
2.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2.历史分析法 | 第12页 |
3.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 第12-13页 |
4.归纳法 | 第13页 |
(五) 拉美左翼政党界定 | 第13-15页 |
一、 拉美左翼政党的历史沿革 | 第15-20页 |
(一)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拉美左翼政党缓慢发展时期 | 第15-16页 |
1.拉美左翼政党基本处于非公开的状态 | 第15页 |
2.拉美左翼政党的斗争带有明显革命和暴力特点 | 第15-16页 |
3.拉美左翼政党提出革命理论用以指导革命 | 第16页 |
(二) 20世纪80年代拉美左翼政党逐步发展时期 | 第16-17页 |
1.拉美左翼政党开始了公开的活动 | 第16页 |
2.多数左翼政党参加了国家的政治民主化 | 第16-17页 |
3.拉美主要左翼政党扩大了在民众中的影响 | 第17页 |
(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拉美左翼政党处于低潮时期 | 第17-18页 |
1.拉美左翼政党影响下降 | 第17页 |
2.拉美左翼政党的数量、党员减少 | 第17-18页 |
3.拉美左翼政党坚持探索与斗争 | 第18页 |
(四) 20世纪90年代中期拉美左翼政党重新兴起时期 | 第18-20页 |
1.拉美左翼政党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活跃的政治力量 | 第18页 |
2.拉美左翼政党影响不断扩大 | 第18页 |
3.拉美左翼政党阶级基础不断增强 | 第18-20页 |
二、 冷战后拉美左翼政党调整原因分析 | 第20-32页 |
(一) 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是拉美左翼政党调整的现实原因 | 第20-23页 |
1.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地区的实施状况 | 第20-21页 |
2.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拉美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1-23页 |
3.新自由主义改革引发的思考 | 第23页 |
(二) 冷战后新的国际形势是拉美左翼政党调整的国际环境 | 第23-25页 |
1.苏东剧变对拉美带来的消极影响 | 第23-24页 |
2.反全球化运动兴起,促使拉美左翼政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第24页 |
3.科技革命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三) 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变化是拉美左翼调整的新机遇 | 第25-26页 |
1.美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重点由安全转向了经济 | 第25页 |
2.冷战后美对拉美地区在一定程度放松控制 | 第25-26页 |
3.美国比较重视拉美地区的民主化进程 | 第26页 |
(四) 拉美传统左翼政党活动受到挑战是其调整的内在需求 | 第26-28页 |
1.政治纲领需要进一步调整 | 第26-27页 |
2.活动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27-28页 |
3.传统组织方式受到挑战 | 第28页 |
(五) 其它政党、国家改革为拉美左翼调整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28-32页 |
1.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 第29页 |
2.受中国等其它国家的影响 | 第29-30页 |
3.古巴社会主义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三、 冷战后拉美左翼政党新调整的内容及特点 | 第32-54页 |
(一) 拉美左翼政党调整的内容 | 第32-48页 |
1.政治纲领的新调整 | 第32-38页 |
2.外交政策的新变化 | 第38-41页 |
3.活动方式的新转变 | 第41-44页 |
4.思想理论的新发展 | 第44-45页 |
5.政党组织的新适应 | 第45-48页 |
(二) 冷战后拉美左翼政党调整的特点 | 第48-54页 |
1.政策有了弱化意识形态倾向,强调社会公正和社会底层的利益 | 第48-50页 |
2.左翼政党纲领具有改良主义倾向也有激进主义色彩 | 第50-51页 |
3.左翼政党向着积极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方向努力 | 第51-52页 |
4.左翼政党面对新的国际形势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 第52-54页 |
四、 拉美左翼政党新调整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 | 第54-61页 |
(一) 推动拉美政治民主进程 | 第54-56页 |
1.政治参与程度提高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 第54页 |
2.政党的整合功能为民主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 第54-55页 |
3.向公民参与的民主制迈进 | 第55-56页 |
(二) 促进了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 第56-57页 |
1.历史上政治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 第56页 |
2.新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 第56-57页 |
(三) 有利于拉美政治稳定 | 第57-58页 |
1.新政治活动方式促进了政治稳定 | 第57-58页 |
2.政治参与为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 第58页 |
(四) 对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 第58-61页 |
1.政治现代化的标准 | 第58页 |
2.政治现代化局面逐步形成 | 第58-59页 |
3.各阶层广泛参与了政治和参与政治制度的完善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