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理论意义第10页
     ·实践意义第10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0-11页
     ·技术路径第11页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第11-14页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描述第14-24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第14-16页
     ·珠江三角洲第14页
     ·经济发展模式第14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第14-16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阶段第16-18页
     ·计划体制及其初步改革阶段(1949-1983)第16-17页
     ·早期经济增长阶段(1984-1992)第17页
     ·工业化快速增长阶段(1992-2007)第17-18页
     ·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转型阶段(2007年至今)第18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因素第18-20页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政策第18页
     ·毗邻港澳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低廉的劳动力、土地价格第18-19页
     ·市场机制作用和体制创新优势的充分发挥第19页
     ·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第19页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资源整合第19-20页
     ·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第20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描述第20-24页
     ·"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起点第20-21页
     ·外向型经济为基本特征第21页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第21-22页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第22页
     ·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式增长第22-24页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第24-30页
   ·苏南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第24-26页
     ·苏南模式的形成第24-25页
     ·苏南模式的特点第25-26页
   ·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第26-27页
     ·温州模式的形成第26-27页
     ·温州模式的特点第27页
   ·珠江三角洲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异同第27-30页
     ·三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条件不同第27-28页
     ·三种模式的投资和产权结构不同第28页
     ·三种模式的外向度不同第28页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第28-30页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外迁潮"和"倒闭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第30-36页
   ·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第30-32页
     ·"民工荒"的界定第30页
     ·"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第30-32页
   ·珠江三角洲"外迁潮"和"倒闭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第32-34页
     ·"外迁潮"和"倒闭潮"的界定第32页
     ·珠江三角洲"外迁潮"和"倒闭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第32-34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与"民工荒"、"外迁潮"和"倒闭潮"之间的关系第34-36页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展望第36-45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第36-40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已取得的成就第36-37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40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40-43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第40-42页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性第42-43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展望第43-45页
第六章 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具体建议第45-50页
   ·充分发挥政府对推进和引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调节作用第45页
   ·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第45-46页
   ·加快构建优势互补的珠江三角洲现代产业群与现代产业体系第46-47页
   ·强化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泛珠江经济合作和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第47页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内源型经济第47-48页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整体转型提供制度保证第48页
   ·高度重视教育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各类人才第48-50页
注释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经济结构转型与服务贸易增长研究
下一篇:空港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广州空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