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唆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结合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从一则案例看教唆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 第12-13页 |
二、教唆犯未遂理论研究概览 | 第13-27页 |
(一) 围绕教唆未遂形态的理论争议 | 第13-21页 |
1.国内相关观点介绍 | 第13-18页 |
2.境外关于教唆未遂的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二) 教唆犯罪未遂理论前提探讨 | 第21-27页 |
1.教唆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 | 第21-24页 |
2.教唆犯从属性说、独立性说及二重性说之纷争 | 第24-27页 |
三、教唆犯罪未遂的犯罪构成研析 | 第27-35页 |
(一) 教唆犯的犯罪构成 | 第27-29页 |
1.教唆犯的客观方面 | 第28-29页 |
2.教唆犯的主观方面 | 第29页 |
(二) 教唆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 | 第29-33页 |
1.教唆犯罪的“着手”认定 | 第30-32页 |
2.教唆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 | 第32-33页 |
3.教唆犯罪"未得逞" | 第33页 |
(三) 教唆未遂与未遂教唆之比较 | 第33-34页 |
(四) 本案不构成教唆犯罪未遂 | 第34-35页 |
四、对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有关争议问题的研究 | 第35-43页 |
(一) 对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不同观点的评析 | 第35-40页 |
1.犯罪预备说 | 第35页 |
2.犯罪未遂说 | 第35-36页 |
3.间接正犯未遂说 | 第36页 |
4.被教唆罪未遂说 | 第36页 |
5.独立教唆罪说 | 第36-40页 |
(二) 教唆犯罪未遂认定的例外-教唆犯罪预备 | 第40-43页 |
五、对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进一步解读 | 第43-48页 |
(一) 涉及身份犯罪情形的认定规则 | 第43-44页 |
(二) 涉及无责任能力人情形的认定规则 | 第44-46页 |
(三) 间接或"连锁教唆"特殊情形的认定规则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