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13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新型农村建设对比 | 第13-21页 |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新型农村建设概述 | 第14-17页 |
·韩国“新村运动” | 第14-16页 |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16-17页 |
·德国“城乡等值化”模式 | 第17页 |
·我国新型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硬件”建设投入不足 | 第17-18页 |
·“软件”配套缺失,发展缓慢 | 第18-19页 |
·国外新农村建设引发的启示 | 第19-21页 |
3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21-52页 |
·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 | 第21-25页 |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1页 |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21-23页 |
·土地流转动因分析 | 第23-24页 |
·引导、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及措施 | 第24-25页 |
·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第25-33页 |
·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 第27-30页 |
·重庆市潼南县南刊村新农村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实例研究 | 第30-33页 |
·新农村教育与农民就业关联分析 | 第33-37页 |
·农村教育定义与现状 | 第33-36页 |
·农民就业分析 | 第36-37页 |
·教育与就业的关联分析 | 第37页 |
·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37-41页 |
·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 第38-39页 |
·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农村“双放弃换社保”模式 | 第39-41页 |
·新农村经济产业化模式 | 第41-52页 |
·农村经济产业化基本模式 | 第42-43页 |
·农村经济资金信贷支持 | 第43-45页 |
·四川省安岳县柠檬产业化实证研究 | 第45-52页 |
4 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新农村评价模型 | 第52-73页 |
·基于DELPHI 法构建新型农村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8页 |
·评价指标初选 | 第52页 |
·采用Delphi 法进行评价指标终选 | 第52-58页 |
·新型农村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58-60页 |
·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60-63页 |
·多层次灰色理论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应用---以四川省安岳县护龙镇个行政村为例 | 第63-70页 |
·四川省安岳县护龙镇概况 | 第63页 |
·多层次灰色理论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第63-70页 |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第70-73页 |
·培养新型农民 | 第70页 |
·建设发达农业 | 第70-71页 |
·创建和谐农村 | 第71-73页 |
5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