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1 细胞自噬 | 第13-25页 |
·细胞自噬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 第13-15页 |
·细胞自噬过程 | 第15页 |
·细胞自噬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 第15-21页 |
·细胞自噬的诱导机制 | 第17-18页 |
·参与自噬体形成的两个泛素样蛋白系统 | 第18-19页 |
·Ⅲ磷脂酰肌醇三磷酸激酶(ClassⅢ PI3K)参与自噬体形成 | 第19-20页 |
·细胞自噬途径中相关蛋白的复位 | 第20页 |
·自噬体的运输、融合和裂解 | 第20-21页 |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电子显微镜 | 第21页 |
·GFP-Atg8融合蛋白 | 第21页 |
·MDC染色 | 第21-22页 |
·细胞自噬相关基因在丝状真菌中的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2 木霉属与里氏木霉 | 第25-42页 |
·纤维素酶的研究概况 | 第26页 |
·纤维素酶的诱导 | 第26-28页 |
·纤维二糖 | 第27页 |
·山梨糖 | 第27页 |
·乳糖 | 第27-28页 |
·木霉中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 | 第28-30页 |
·固态发酵 | 第28-29页 |
·液态发酵 | 第29-30页 |
·里氏木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30-37页 |
·里氏木霉的转化系统 | 第31-33页 |
·选择性标记 | 第33-34页 |
·基因克隆 | 第34-37页 |
·碳源代谢物抑制(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CCR) | 第37页 |
·重组蛋白的研究 | 第37-40页 |
·纤维素二糖水解酶Ⅰ(CBH Ⅰ)启动子的应用 | 第37-38页 |
·CBH Ⅰ的作用机制 | 第38-39页 |
·同源蛋白 | 第39页 |
·异源蛋白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2-66页 |
1.试验材料 | 第42-47页 |
·试验菌株 | 第42页 |
·培养基 | 第42-46页 |
·试验常用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常用试剂 | 第46-47页 |
·试验仪器 | 第47页 |
2.试验方法 | 第47-66页 |
·木霉菌菌种的保存与培养 | 第47-48页 |
·液体石蜡常温保藏法 | 第47页 |
·冷冻保藏法 | 第47页 |
·滤纸片保存法 | 第47页 |
·菌株的培养 | 第47-48页 |
·PCR | 第48-49页 |
·常规PCR | 第48页 |
·LD-PCR(长距离PCR) | 第48-49页 |
·DNA的琼脂糖电泳 | 第49-50页 |
·DNA片段的凝胶回收 | 第50页 |
·DNA酶切 | 第50-51页 |
·酶切片段的去磷酸化(CIP) | 第51页 |
·连接反应 | 第51页 |
·CTAB法抽提质粒 | 第51-52页 |
·中量质粒D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3-54页 |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54-55页 |
·里氏木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菌丝收集 | 第55页 |
·改良CTAB法提取DNA | 第55-56页 |
·RNA提取和分析 | 第56-57页 |
·农杆菌冻融法转化 | 第57-58页 |
·木霉菌T-DNA转化 | 第58页 |
·里氏木霉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DIG) | 第58-61页 |
·DIG-DNA标记 | 第58-59页 |
·里氏木霉基因组DNA的消化、电泳及变性 | 第59页 |
·DNA转膜 | 第59-60页 |
·Southern杂交过程 | 第60-61页 |
·免疫显色 | 第61页 |
·荧光表达的观察 | 第61页 |
·生长速度以及产孢量 | 第61-62页 |
·大麦离体接种和水稻根部侵染 | 第62页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 第62-63页 |
·蔗糖利用率和产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63-66页 |
·蔗糖利用率测定 | 第63-64页 |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64-66页 |
第三章 里氏木霉细胞自噬基因TrATG5功能的研究 | 第66-94页 |
1.里氏木霉TrATG5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6-70页 |
2.TrATG5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70-74页 |
3.TrATG5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74-80页 |
·TrATG5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74-76页 |
·Δtratg5突变体的获得 | 第76-77页 |
·Δtratg5突变体的互补 | 第77-79页 |
·RT-PCR | 第79-80页 |
4 突变体表型分析 | 第80-85页 |
·突变体菌落形态 | 第80-81页 |
·突变体产孢量下降 | 第81-82页 |
·突变体分生孢子梗形态变化 | 第82-84页 |
·突变体对饥饿敏感 | 第84-85页 |
5.突变体细胞自噬过程被阻断 | 第85-86页 |
6.突变体蔗糖利用率测定 | 第86-87页 |
7.突变体产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 第87页 |
8.TrATG5基因的细胞定位 | 第87-93页 |
·GFP-TrATG5融合载体的构建 | 第87-91页 |
·荧光观察 | 第91-93页 |
9.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100页 |
1.TrATG5基因是里氏木霉细胞自噬发生必需的基因 | 第94-95页 |
2.细胞自噬是进化上保守的过程 | 第95页 |
3.细胞自噬过程是真菌分化和形态建成所必须的过程 | 第95-98页 |
·细胞自噬严重影响着气生菌丝的生长 | 第95-96页 |
·细胞自噬过程严重影响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建成 | 第96-98页 |
4 细胞自噬的阻断不会影响里氏木霉纤维素酶的产生以及蔗糖利用 | 第98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8-99页 |
6 今后的工作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