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8页 |
| 引言 | 第18-20页 |
| 第一章 文献理论研究 | 第20-42页 |
| 第一节 失眠症中西医研究概况 | 第20-29页 |
| 1 失眠症的现代医学认识 | 第20-22页 |
| 2 失眠症的中医认识 | 第22-27页 |
| 3 结语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从阳虚论治失眠理论探讨 | 第29-36页 |
| 1 阳气在睡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29页 |
| 2 阳虚导致失眠的病因病机 | 第29-30页 |
| 3 从阳虚论治失眠的理论渊流 | 第30页 |
| 4 温阳法是从阳虚论治失眠的正治之法 | 第30-31页 |
| 5 从圆运动认识从阳虚论治失眠症的本质内函 | 第31-36页 |
|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 1 定性研究的定义 | 第36页 |
| 2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 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 第37-38页 |
| 4 定性研究的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评价 | 第38-39页 |
| 5 定性研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39-40页 |
| 6 定性研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40-41页 |
| 7 结语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从阳虚论治失眠”中医期刊文献内容评析 | 第42-57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 ·总体方案 | 第42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2页 |
|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42-44页 |
| 2 结果 | 第44-51页 |
| ·文献一般情况 | 第44-45页 |
| ·中医辨治认识等专业特征的内容分析结果 | 第45-51页 |
| 3 讨论 | 第51-57页 |
| ·从阳虚论治失眠不容忽视 | 第51-52页 |
| ·从阳虚论治失眠的中医辨治 | 第52-55页 |
| ·从阳虚论治失眠中医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对策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基于定性访谈法的专家个体诊疗方案的构建研究 | 第57-70页 |
| 1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57页 |
|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57-62页 |
| ·访谈主题的确定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57页 |
| ·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57页 |
| ·研究流程 | 第57-59页 |
| ·访谈提纲的编制 | 第59页 |
| ·访谈语言、工具和用时 | 第59页 |
| ·访谈员个人特征及访谈注意事项 | 第59-60页 |
| ·质量控制措施 | 第60页 |
| ·访谈时间和地点 | 第60页 |
| ·资料归档、整理与分析 | 第60-62页 |
| 3 结果 | 第62-65页 |
| ·受访专家个人特征 | 第62页 |
| ·专家诊疗经验来源 | 第62页 |
| ·适应症/适用范围的确定 | 第62-63页 |
| ·诊断辨识 | 第63-64页 |
| ·干预方案 | 第64-65页 |
| ·备注 | 第65页 |
| 4 讨论 | 第65-70页 |
| ·定性访谈法在名中医诊疗经验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 第65-66页 |
| ·专家个体访谈的初步探索 | 第66-70页 |
| 第四章 阳虚型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的初步验证与优化研究 | 第70-93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 ·病例选择 | 第70-71页 |
| ·病例来源 | 第71页 |
| ·研究设计类型 | 第71页 |
| ·干预方案 | 第71页 |
| ·观察方法及指标 | 第71-72页 |
| ·疗效与安全性判断 | 第72-73页 |
| ·质量控制 | 第73-74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74-75页 |
| 2 结果 | 第75-84页 |
| ·一般资料 | 第75-78页 |
| ·诊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评价(正向分析) | 第78-82页 |
| ·诊疗方案疗效与病症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反向分析) | 第82-84页 |
| 3 讨论 | 第84-93页 |
| ·诊疗方案疗效分析 | 第84-89页 |
| ·诊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 第89-93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93-96页 |
| 1 研究结论 | 第93页 |
| 2 存在的不足 | 第93-94页 |
| 3 主要创新点概括 | 第94页 |
| 4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 附录 | 第107-134页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4-135页 |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