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分析 | 第9-11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1-15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的框架 | 第13-15页 |
| ·我国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研究工作的进展 | 第15-19页 |
| 第2章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分析 | 第19-26页 |
| ·墙体的破坏 | 第19-20页 |
| ·墙角的破坏 | 第20-21页 |
| ·楼梯间的破坏 | 第21-22页 |
| ·纵横墙连接处的破坏 | 第22-23页 |
| ·楼盖与屋盖的破坏 | 第23-24页 |
| ·房屋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 第24-25页 |
| ·附属构件的破坏 | 第24页 |
| ·装饰性构件的破坏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改善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 | 第26-37页 |
| ·砖砌墙体 | 第26-34页 |
| ·适当提高砂浆强度 | 第26-28页 |
| ·合理用砖 | 第28-29页 |
| ·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 第29-30页 |
| ·墙体开缝耗能技术 | 第30-31页 |
| ·增设圈梁 | 第31-32页 |
| ·加设构造柱 | 第32页 |
| ·"隐性构造柱"和"捆绑法" | 第32-34页 |
| ·钢筋混凝土构件 | 第34-37页 |
|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 第34-35页 |
| ·钢筋混凝土圈梁 | 第35-37页 |
| 第4章 增强房屋的整体性 | 第37-65页 |
| ·设置完整的圈梁—构造柱体系 | 第37-43页 |
| ·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要求 | 第38-41页 |
| ·构造柱与圈梁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 | 第41-43页 |
| ·加强构造柱与基础、墙体、楼(屋)盖板等构件的连接 | 第43-49页 |
| ·构造柱与基础的连接 | 第43-45页 |
| ·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 | 第45-47页 |
| ·构造柱与梁或楼(屋)盖板的连接 | 第47-49页 |
| ·加强墙体(圈梁)与楼(屋)盖板的连接 | 第49-53页 |
| ·加强楼板间的连接 | 第53-55页 |
| ·加强墙体间的连接 | 第55-57页 |
| ·内、外墙的连接 | 第55-56页 |
| ·外墙转角 | 第56-57页 |
| ·加强楼梯间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第57-59页 |
| ·加强附属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第59-62页 |
| ·女儿墙 | 第59-60页 |
| ·阳台、雨篷 | 第60-61页 |
| ·挑檐 | 第61页 |
| ·小烟囱 | 第61-62页 |
| ·加强装饰性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第62-65页 |
| ·悬挂式天花板 | 第62-63页 |
| ·挂贴饰面 | 第63-65页 |
| 第5章 基础隔震 | 第65-77页 |
| ·基础隔震理念 | 第66-68页 |
| ·基础隔震原理 | 第66页 |
| ·基础隔震技术应用现状 | 第66页 |
| ·砖混结构是应用隔震技术的理想结构形式 | 第66-67页 |
| ·隔震与非隔震建筑的经济比较 | 第67-68页 |
| ·两种基础隔震技术介绍 | 第68-75页 |
| ·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 | 第68-70页 |
| ·摩擦滑移隔震体系 | 第70-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6章 空斗墙、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第77-88页 |
| ·空斗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第77-81页 |
| ·空斗墙的结构特点 | 第78页 |
| ·多层空斗墙房屋中空斗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 第78-81页 |
| ·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 第81-88页 |
| ·复合夹心墙的构成 | 第82页 |
| ·空腔保温材料 | 第82-83页 |
| ·内、外叶墙的拉结 | 第83-86页 |
| ·圈梁 | 第86-88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