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52页 |
·无机微孔材料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4-39页 |
·无机微孔材料的分类 | 第14-15页 |
·沸石与分子筛 | 第15-18页 |
·磷基酸盐微孔材料 | 第18-32页 |
·磷酸盐微孔材料 | 第19-26页 |
·磷酸-草酸盐微孔材料 | 第26-30页 |
·亚磷酸及有机膦酸盐微孔材料 | 第30-32页 |
·硫酸盐微孔材料 | 第32-35页 |
·配位聚合物 | 第35-38页 |
·其他新型微孔材料 | 第38-39页 |
·无机微孔晶体的合成方法 | 第39-43页 |
·水热合成 | 第39-40页 |
·非水体系的溶剂热合成 | 第40-41页 |
·其它合成方法 | 第41-43页 |
·无机微孔材料的生成机理与合成展望 | 第43-45页 |
·生成机理与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43-44页 |
·计算机辅助下的定向合成 | 第44页 |
·大孔、多维孔道和手性孔道分子筛的开发 | 第44-45页 |
·晶化机理的深入研究 | 第45页 |
·骨架的稳定化及去除模板剂的新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 第45页 |
·无机微孔材料的应用研究与前景展望 | 第45-47页 |
·在催化和吸附方面的应用 | 第45-46页 |
·在功能材料与组合化学方面的应用 | 第46-47页 |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50页 |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47-49页 |
·合成新颖结构的硫酸铟微孔晶体,扩展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 | 第48-49页 |
·合成新型磷酸-草酸铟微孔化合物,丰富微孔化合物合成领域 | 第49页 |
·探索合成铟-均苯四甲酸配位聚合物,丰富含铟微孔材料化学 | 第49页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本文所用测试手段和表征方法 | 第50-51页 |
·本文所用的原料和试剂 | 第51-52页 |
第2章 具有新颖结构的硫酸铟晶体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 第52-88页 |
·引言 | 第52-54页 |
·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新型硫酸铟晶体(2,2’-bipy)[In_2(OH)_2(H_2O)](SO_4)_2 (1) 的合成研究 | 第54-63页 |
·合成原料 | 第54页 |
·合成方法 | 第54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54-55页 |
·性质表征 | 第55-57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55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55-5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热重分析 | 第57页 |
·荧光分析 | 第57页 |
·化合物1 的结构表征 | 第57-63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57-59页 |
·化合物1 的结构描述 | 第59-63页 |
·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硫酸铟化合物(4,4’-bipy)In(OH)(HSO_4)_2(2) 的合成与表征 | 第63-70页 |
·合成方法 | 第63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63-65页 |
·性质表征 | 第65-67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65-66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6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页 |
·热重分析 | 第66-67页 |
·化合物2 的结构表征 | 第67-70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67-69页 |
·化合物2 的结构描述 | 第69-70页 |
·具有三维超分子结构的硫酸铟化合物(C_6H_(22)N_4)_(0.5)[In(OH)](SO_4)_2 (3) 的合成研究 | 第70-77页 |
·合成方法 | 第70-71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71-72页 |
·性质表征 | 第72-74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72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72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热重分析 | 第73-74页 |
·化合物3 的结构表征 | 第74-77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74-75页 |
·化合物3 的结构描述 | 第75-77页 |
·具有双链结构的草酸铟化合物(4,4’-bipy)_2In_2Cl_4(C_2O_4) (4) 的合成与表征 | 第77-82页 |
·合成方法 | 第78页 |
·性质表征 | 第78-79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78-79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7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9页 |
·化合物4 的结构表征 | 第79-82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79-81页 |
·化合物4 的结构描述 | 第81-82页 |
·硫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骨架结构研究 | 第82-86页 |
·其他硫酸铟微孔化合物合成 | 第82-84页 |
·选用的有机胺 | 第83页 |
·合成方法 | 第83页 |
·合成结果 | 第83-84页 |
·影响硫酸铟微孔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 第84-85页 |
·硫酸铟微孔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研究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3章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的新型磷酸-草酸铟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 第88-123页 |
·引言 | 第88-90页 |
·一维磷酸铟化合物(C_(12)N_2H_8)[In(HPO_4)(H2PO_4)]·H_2O (5) 的成及其向高维结构化合物(C_(12)N_2H_8)_2[In_4(H_2O)_2(HPO_4)_2(PO_4)_2(C_2O_4)] (6) 的转化研究 | 第90-102页 |
·合成方法 | 第90页 |
·(C_(12)N_2H_8)[In(HPO_4)(H2PO_4)]·H_2O (5) 的合成 | 第90页 |
·(C_(12)N_2H_8)_2[In_4(H_2O)_2(HPO_4)_2(PO_4)_2(C_2O_4)] (6) 的合成 | 第90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90-92页 |
·性质表征 | 第92-95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92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92-9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3页 |
·热重分析 | 第93-94页 |
·荧光分析 | 第94-95页 |
·化合物5 和6 的结构表征 | 第95-101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96页 |
·化合物5 的结构描述 | 第96-98页 |
·化合物6 的结构描述 | 第98-101页 |
·化合物5 向高维化合物6 的转化研究 | 第101-102页 |
·具有12 员环孔道结构的磷酸- 草酸铟化合物(C_2N_2H_(10))_3In_6(HPO_4)6(PO_4)_2(C_2O_4)_3·4H_2O (7) 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2-111页 |
·合成方法 | 第102-103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103-104页 |
·性质表征 | 第104-105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104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10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4-105页 |
·热重分析 | 第105页 |
·化合物7 的结构表征 | 第105-111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105-107页 |
·化合物7 的结构描述 | 第107-111页 |
·具有开放骨架结构磷酸- 草酸铟化合物(C_6N_2H_(14))[In_4(H_2O)_2(HPO_4)_2(PO_4)_2(C_2O_4)_2]·7H_2O (8)的合成研究.. | 第111-119页 |
·合成方法 | 第111页 |
·影响合成的因素 | 第111-113页 |
·性质表征 | 第113-114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113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113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3-114页 |
·热重分析 | 第114页 |
·化合物8 的结构表征 | 第114-119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114-116页 |
·化合物8 的结构描述 | 第116-119页 |
·磷酸-草酸铟微孔化合物的合成与骨架结构研究 | 第119-120页 |
·影响磷酸-草酸铟微孔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 第119-120页 |
·磷酸-草酸铟微孔化合物的骨架结构研究 | 第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4章 铟-均苯四甲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探索与结构表征 | 第123-140页 |
·引言 | 第123-127页 |
·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铟金属配位聚合物In(2,2’-bipy)(btec)_(0.5)Cl(9) 的合成研究 | 第127-133页 |
·合成方法 | 第127页 |
·性质表征 | 第127-129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127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127-128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8-129页 |
·热重分析 | 第129页 |
·荧光分析 | 第129页 |
·化合物9 的结构表征 | 第129-133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129-130页 |
·化合物9 的结构描述 | 第130-133页 |
·具有二维超分子结构的铟金属配位聚合物 In_2(phen)_4(Hbtec)_2(10) 的合成研究 | 第133-139页 |
·合成方法 | 第133页 |
·性质表征 | 第133-135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133页 |
·X-射线粉末衍射谱图分析 | 第133-13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34-135页 |
·热重分析 | 第135页 |
·荧光分析 | 第135页 |
·化合物10 的结构表征 | 第135-139页 |
·单晶结构确定 | 第135-137页 |
·化合物10 的结构描述 | 第137-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5页 |
附录 | 第165-196页 |
作者简历 | 第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6-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中文摘要 | 第199-202页 |
Abstract | 第202-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