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7-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第一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建立 | 第16-34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 1.2 药物与试剂 | 第16-18页 |
| 1.3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 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第19页 |
| 2.2 胃黏膜血流量测定 | 第19-20页 |
| 2.3 样本收集 | 第20页 |
| 2.4 胃组织病理检测 | 第20-22页 |
| 2.5 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水平的表达 | 第22-24页 |
| 2.6 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表达 | 第24-28页 |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 3.1 模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 3.2 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学检测 | 第29-31页 |
| 3.3 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31-32页 |
| 3.4 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 4.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二部分 胃祺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第34-4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 1.2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 1.3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2.1 胃祺饮组方及药物制备 | 第36页 |
| 2.2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36页 |
| 2.3 胃黏膜血流量测定 | 第36-37页 |
| 2.4 样本收集 | 第37页 |
| 2.5 胃组织病理检测 | 第37页 |
| 2.6 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水平的检测 | 第37页 |
| 2.7 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检测 | 第37页 |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7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7-44页 |
| 3.1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 3.2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 第38-41页 |
| 3.3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1-42页 |
| 3.5 胃祺饮对模型大鼠胃组织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 小结 | 第44-45页 |
| 讨论与分析 | 第45-52页 |
| 1. CAG“气虚血瘀”的病理机制研究 | 第45-47页 |
| 1.1 中医理论对“气虚血瘀”在CAG病理机制中的认识 | 第45页 |
| 1.2 CAG“气虚血瘀”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 第45-46页 |
| 1.3 CAG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46页 |
| 1.4 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探究CAG“气虚血瘀”的发病机制 | 第46-47页 |
| 2. “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47-51页 |
| 2.1 “益气活血”在CAG治疗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 2.2 “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研究现状 | 第48-50页 |
| 2.3 基于COX-2/HIF-1α/VEGF通路研究“益气活血”方胃祺饮治疗CAG的机制作用 | 第50-51页 |
| 3. 小结 | 第51-52页 |
| 总结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70页 |
| 附录Ⅰ文献综述 血瘀理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 | 第60-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Ⅱ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