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新中国成立后土地经营模式中政府行为评估 | 第9-16页 |
(一) 土地改革阶段:政治强制,无偿均分 | 第9-10页 |
(二) 农业合作化阶段:政府引导,“出入自由” | 第10-12页 |
(三) 人民公社化阶段:“制度创新”,事与愿违 | 第12-13页 |
(四) 家庭承包制第一阶段:打破束缚,授权放活 | 第13-14页 |
(五) 家庭承包制第二阶段:“进退维谷,探索试验” | 第14-15页 |
(六) 小结 | 第15-16页 |
二、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可行性与现状分析 | 第16-25页 |
(一) 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21页 |
1. “两个飞跃”:理论奠基 | 第16页 |
2. 从“论战”到“一统”:学术依据 | 第16-18页 |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经济学依据 | 第18页 |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后余热的发挥者 | 第18-20页 |
5. 中国农民后两大创造:规模经营的伏笔 | 第20-21页 |
(二) 中国当前土地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1. 诸多规模经营形式:土地规模经营的雏形 | 第21页 |
2. 政策法律法规出台: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障 | 第21-22页 |
3. 新时期的“大锅饭”:土地规模经营的困境 | 第22-24页 |
(三) 小结 | 第24-25页 |
三、发达国家土地规模经营中政府介入经验借鉴 | 第25-32页 |
(一) 美国:现代化农业的典范 | 第25-26页 |
1.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25页 |
2. 高度的专业分工 | 第25-26页 |
3. “三位一体”的特色 | 第26页 |
4. 有力的资金支持 | 第26页 |
(二) 以色列:农业发展的奇葩 | 第26-28页 |
1. 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 | 第27页 |
2. 政府主导的研发结合 | 第27页 |
3. 强化农民科技知识 | 第27-28页 |
(三)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怪胎 | 第28-31页 |
1. 由家庭经营主体托起的农业现代化 | 第28页 |
2. “怪胎”的现代化途径下取得的成就 | 第28-29页 |
3. “怪胎”的现代化途径所带来的问题 | 第29-31页 |
(四) 小结 | 第31-32页 |
四、未来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 第32-40页 |
(一) 合理引导 | 第33-35页 |
1 因势利导:更新思想观念 | 第33页 |
2. 政策诠释:明晰土地归属 | 第33-34页 |
3.合理规划:把握发展方向 | 第34-35页 |
(二) 多向支持 | 第35-36页 |
1. 人才扶持:打破“技术瓶颈” | 第35页 |
2. 财政扶持:保证资金来源 | 第35-36页 |
(三) 纠偏调节 | 第36-37页 |
1. 控制越位,合理流转 | 第36-37页 |
2. 填补“失位”,规范服务 | 第37页 |
(四) 保障发展 | 第37-40页 |
1. 政策保障:健全与执行齐下 | 第37-38页 |
2. 法律保障:立法与执法并举 | 第38页 |
3. 制度保障:弱化土地稳定功能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中文摘要 | 第45-47页 |
Abstract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