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萃取剂去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31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1-13页 |
|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现状 | 第11-12页 |
| ·湖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分布、特点及危害 | 第13-19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3-14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及迁移转化 | 第14-16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 第16-17页 |
|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7-19页 |
|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9-25页 |
| ·物理修复技术 | 第19-20页 |
| ·化学修复技术 | 第20-22页 |
| ·生物修复技术 | 第22-25页 |
| ·生态修复技术 | 第25页 |
| ·化学萃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 ·化学萃取技术的方法原理 | 第25页 |
| ·化学提取/萃取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 第25-27页 |
| ·影响化学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 ·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 | 第28-30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30-31页 |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1-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土样的采集 | 第31页 |
| ·土样的预处理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32页 |
|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测定 | 第32-36页 |
| ·土壤pH值(H20)的测定 | 第32页 |
| ·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氯化钡-硫酸镁法) | 第32-33页 |
|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土壤中总Pb、总Zn、总Cu、总Cd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土壤中交换态Pb、Zn、Cu、Cd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 ·土壤重金属形态的测定 | 第34-35页 |
| ·郴州、衡阳两种土壤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 ·化学萃取单因子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萃取剂浓度的确定及萃取剂的筛选 | 第36页 |
| ·萃取时间(指样品在振荡器上振荡的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 ·土液比的确定 | 第37页 |
| ·温度的确定 | 第37页 |
| ·萃取次数的确定 | 第37页 |
|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 第37-39页 |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大豆种子毒性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82页 |
| ·郴州土壤单因子萃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 ·萃取剂浓度对各金属去除率的影响及萃取剂的筛选 | 第40-44页 |
| ·时间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土液比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 ·温度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萃取次数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9页 |
| ·衡阳土壤单因子萃取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 ·萃取剂浓度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时间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土液比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萃取次数对各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54-56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6页 |
| ·郴州土壤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 ·盐酸做萃取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硫代硫酸钠做萃取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氯化钙做萃取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衡阳土壤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 ·盐酸做萃取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硫代硫酸钠做萃取剂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氯化钙萃做萃取剂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 ·化学萃取前后土壤重金属各形态变化 | 第72-78页 |
| ·萃取前后各金属形态分布变化 | 第73-77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77-78页 |
| ·化学萃取前后土壤重金属对大豆幼苗生长影响 | 第78-82页 |
| ·化学萃取前后大豆种子发芽率 | 第78-79页 |
| ·大豆幼苗生长状况分析 | 第79-8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80-82页 |
| 4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82-85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5页 |
| 附录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