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 ·对中国武术现代流变的研究是基于对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12页 |
| ·对中国武术现代流变规律的把握是当今武术工作者制定武术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 | 第12页 |
| ·对中国武术现代流变的研究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需要 | 第12页 |
| ·对中国武术现代流变的研究是基于对现代流变核心的认识 | 第12-14页 |
|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的主体趋向——国际化发展 | 第12-13页 |
| ·中国武术发展与时代接轨的必由之路——现代化转型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关于武术现代流变的研究 | 第14页 |
| ·关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关于武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 第16-17页 |
| 3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中国武术 | 第17页 |
| ·“现代”的时间段界定 | 第17页 |
| ·流变 | 第17页 |
| ·现代流变 | 第17-18页 |
| 4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 ·田野调查法 | 第18页 |
| ·访谈法 | 第18页 |
|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8-19页 |
| 5 中国武术的现代流变历程回顾 | 第19-34页 |
| ·中国武术的现代流变历程 | 第19-23页 |
| ·民国时期的中国武术 | 第19-21页 |
| ·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武术 | 第21-23页 |
| ·现代武术的现代流变 | 第23-34页 |
| ·竞技武术的现代流变 | 第23-28页 |
| ·学校武术的现代流变 | 第28-31页 |
| ·群众武术的现代流变 | 第31-34页 |
| 6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规律探析 | 第34-47页 |
|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 第34页 |
| ·中国武术流变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第34-36页 |
| ·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拳种流失 | 第35页 |
| ·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 第35-36页 |
| ·竞赛是推动现代武术发展的有力杠杆 | 第36-39页 |
| ·伴随着国内国际各类比赛的举行,中国武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 第36-37页 |
| ·竞赛规则与技术的“共生关系”使竞技武术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 | 第37-39页 |
| ·传承方式趋于多元化 | 第39-40页 |
| ·家庭(师徒)传承 | 第39-40页 |
| ·大众传播 | 第40页 |
| ·学校传承 | 第40页 |
| ·中国武术流变过程中不可低估的“个人作用” | 第40-43页 |
| ·拳派创始人和主要传承者 | 第41页 |
| ·民间武术爱好者 | 第41-42页 |
| ·中国武术的“名人效应” | 第42-43页 |
| ·政府在中国武术流变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第43-45页 |
| ·政府行为——对民间武术的挖掘、整理 | 第43-44页 |
| ·政府组织——各种武术组织机构的建立 | 第44-45页 |
| ·武术科研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快了武术科学化进程 | 第45页 |
| ·武术的科学研究 | 第45页 |
| ·人才培养 | 第45页 |
| ·社会需要的改变使武术的功能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 第45-47页 |
| ·竞技的需要促进了竞技武术的产生 | 第46页 |
| ·健身娱乐的需要促进了群众武术的开展 | 第46页 |
| ·文化的需要使武术文化价值受到重视 | 第46-47页 |
| 7 小结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