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 第11-16页 |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研究创新点、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武汉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和谐发展综述 | 第20-29页 |
·工业园概念与郊区工业园类型 | 第20-21页 |
·工业园概念 | 第20页 |
·郊区工业园类型 | 第20-21页 |
·郊区小城镇概念、类型 | 第21-23页 |
·郊区小城镇的概念 | 第21-22页 |
·郊区小城镇的类型 | 第22-23页 |
·主城区、工业园与小城镇的关系 | 第23-26页 |
·主城区对工业园有辐射带动作用 | 第24页 |
·工业园对小城镇建设有促进作用 | 第24-25页 |
·小城镇对工业园发展起保障作用 | 第25-26页 |
·和谐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 第26-28页 |
·和谐发展的概念 | 第26-27页 |
·和谐发展的目标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武汉工业区发展及其影响 | 第29-42页 |
·武汉工业区发展历程 | 第29-33页 |
·过渡、起步时期(1949—1958年) | 第29-30页 |
·动荡、停滞时期(1959—1978年) | 第30-31页 |
·恢复、发展时期(1979—1995年) | 第31-32页 |
·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 第32-33页 |
·武汉工业区发展特征 | 第33-34页 |
·武汉工业区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34-35页 |
·促进了城区空间拓展 | 第34-35页 |
·推动了小城镇空间结构演变 | 第35页 |
·武汉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发展经验 | 第35-36页 |
·武汉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发展教训 | 第36-40页 |
·区域工业园布局不合理 | 第36-38页 |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第38-39页 |
·工业园隶属关系 | 第39-40页 |
·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武汉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和谐发展规划研究 | 第42-59页 |
·规划理念: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调 | 第42-44页 |
·规划战略:城区带园、园区带镇、区域一体化 | 第44-45页 |
·"园区带镇"空间规划 | 第45-52页 |
·工业园选址——依托城镇 | 第45-48页 |
·园、镇空间一体化 | 第48-51页 |
·基础设施拓展与延伸 | 第51页 |
·园、镇土地利用集约化 | 第51-52页 |
·园区建设的的连贯性 | 第52页 |
·产业配置结合地方优化 | 第52-54页 |
·产业配置与城镇的联动性 | 第52-54页 |
·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54页 |
·"园区带镇"规划管理体制 | 第54-59页 |
·武汉郊区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 | 第54-56页 |
·武汉郊区工业园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园区带镇"规划管理体制调整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东西湖区新沟镇为例 | 第59-67页 |
·新沟镇区位及建设发展现状 | 第59-60页 |
·新沟镇与工业园面临问题 | 第60-62页 |
·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62-63页 |
·新沟镇与工业园和谐发展几点建议 | 第63-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园区带镇"模式是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67-68页 |
·强化郊区工业园与小城镇的规划与管理是两者和谐发展的保障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附录1 论文插图来源 | 第70-73页 |
附录2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设计项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