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7页 |
| ·目前教育改革形式下的校园规划建设高潮 | 第10-11页 |
| ·校园规划发展的历史及其深远影响 | 第11-15页 |
| ·当前大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15-17页 |
| ·研究的基础 | 第17-19页 |
|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实例分析与研究 | 第19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我国大学校园扩建的模式与问题 | 第22-35页 |
| ·整体搬迁 | 第22-23页 |
| ·建第二校园 | 第23-27页 |
| ·新老校区文化传承和交流问题 | 第23-24页 |
| ·新老校区在使用中存在的交通问题 | 第24-25页 |
| ·新老校区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 第25-26页 |
| ·解决多校区大学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26-27页 |
| ·原地扩建 | 第27-35页 |
| ·大学老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 ·大学老校园改扩建原则 | 第28-30页 |
| ·大学老校园改扩建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30-31页 |
| ·大学校园改造实例分析—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园改扩建为例 | 第31-35页 |
| 第三章 大学校园新老校区校园环境差异性比较 | 第35-47页 |
| ·西安市高校新老校区校园总体环境的差异 | 第35-37页 |
| ·校园开放空间与交流场所的差异 | 第37-40页 |
| ·校园交流场所的差异 | 第37-39页 |
| ·校园开放空间的差异 | 第39-40页 |
| ·校园运动场所的差异 | 第40-41页 |
| ·校园历史文脉与活力 | 第41-43页 |
| ·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分析—以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为例 | 第43-47页 |
| ·理工大曲江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 | 第43-45页 |
| ·理工大曲江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层次划分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理念和校园空间模式的探讨 | 第47-58页 |
| ·高等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规划 | 第47-49页 |
| ·校园环境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辩证关系 | 第47-48页 |
| ·现代教育理念转变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 第48页 |
| ·高等教育理念决定大学校园规划 | 第48-49页 |
| ·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 第49-52页 |
| ·大学校园规划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 第49-51页 |
| ·校园建筑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 第51-52页 |
| ·现代教育模式"书院制"下的大学校园规划—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规划为例 | 第52-58页 |
| 第五章 高等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58-72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应体现学术性 | 第58-59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应体现人文精神 | 第59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应体现开放性 | 第59-61页 |
| ·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 | 第60页 |
| ·高校资源的社会共享 | 第60-61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应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 第61-65页 |
| ·生态与节能理念的应用 | 第61-62页 |
| ·弹性生长理念的提出 | 第62-65页 |
| ·大学校园规划应运用整体设计的方法 | 第65-66页 |
| ·大学校园规划整体设计的系统特征 | 第65-66页 |
| ·大学校园规划整体设计的动态发展 | 第66页 |
| ·大学校园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 第66-68页 |
| ·大学校园景观的设计目标 | 第66-67页 |
|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成形态与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 ·大学校园规划的道路交通组织 | 第68-72页 |
| ·校园道路的规划原则 | 第68-69页 |
| ·校园道路规划的设计对策 | 第69-70页 |
| ·校园道路规划的交通组织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