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概念 | 第16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环境承载力 | 第17-18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与方法 | 第18-24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比选 | 第18-19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 | 第19-21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1-24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24-31页 |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 第2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31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第27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指标体系筛选方法 | 第28-29页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1页 |
第4章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状况分析及预测 | 第31-55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状况计算分析 | 第31-40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各指标值 | 第31-33页 |
·成都地区理想状态确定 | 第33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赋权 | 第33-37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的计算与分析 | 第37-40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短板分析 | 第40-42页 |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成都市发展短板分析 | 第40-42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42-48页 |
·对比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42-43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43-48页 |
·成都市区域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预测分析 | 第48-51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成都市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1-53页 |
·资源对策 | 第51-52页 |
·环境对策 | 第52-53页 |
·经济对策 | 第53页 |
·政策对策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