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8页 |
1 月季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月季黑斑病 | 第12页 |
·月季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2 蔷薇盘二孢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月季黑斑病的病原菌 | 第14-15页 |
·蔷薇盘二孢菌的侵染机制 | 第15-17页 |
·蔷薇盘二孢菌的生理小种的研究 | 第17-18页 |
·月季对蔷薇盘二孢菌的抗病性研究 | 第18-19页 |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蔷薇盘二孢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19-26页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基于传统的Southern 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随机引物扩增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21-22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2页 |
·利用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的多态性分析 | 第22-23页 |
·核糖体RNA 基因在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核糖体RNA 基因概况 | 第23-24页 |
·真菌rDNA 特异性扩增的通用引物 | 第24-25页 |
·rDNA-ITS 区序列分析在植物真菌病害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25-2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蔷薇盘二孢菌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28-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标本采集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28页 |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28页 |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和大小测定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形态和菌落存在多态性 | 第29-33页 |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形态存在多态性 | 第30-31页 |
·病原菌的菌落颜色存在多样性 | 第31-33页 |
·病原菌的菌落生长速率差异显著 | 第33页 |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大小、菌落颜色、生长速率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 第33页 |
·不同来源的寄主对病原菌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地理来源不同对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影响 | 第34-4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4页 |
·小结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关于世界范围内蔷薇盘二孢生理小种的研究 | 第41-42页 |
·关于自然状态下和培养基上培养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大小问题 | 第42页 |
·关于蔷薇盘二孢菌地理种群分布的问题 | 第42-43页 |
·关于寄主来源对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多样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蔷薇盘二孢菌的致病性多样性研究 | 第44-56页 |
1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 第44页 |
2 致病性测定 | 第44-46页 |
·供试菌株 | 第44-45页 |
·供试寄主 | 第45页 |
·接种 | 第45页 |
·接种体的准备 | 第45页 |
·接种方法 | 第45页 |
·发病调查分级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月季黑斑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第46-48页 |
·致病性测定结 | 第48-5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3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关于不同月季品种抗病性差异的研究 | 第53-54页 |
·关于蔷薇盘二孢菌的致病性差异研究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蔷薇盘二孢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6-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供试菌株 | 第56页 |
·菌丝融合鉴定 | 第56页 |
·供试菌株 DNA 的提取 | 第56-58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6-58页 |
·rDNA-ITS 区序列分析 | 第58-61页 |
·菌株来源 | 第58页 |
·供试菌株 rDNA-ITS 区特异性 PCR 扩增 | 第58-59页 |
·特异性扩增片段的回收 | 第59页 |
·与载体连接 | 第59-6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60-61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61页 |
·DNA序列测定 | 第61页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供试菌株的菌丝融合群鉴定 | 第61-64页 |
·供试菌株 ITS 区序列分析 | 第64-6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7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