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目录 | 第1-8页 |
英文目录 | 第8-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5-20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思路和依据 | 第15-16页 |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页 |
·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范畴 | 第18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论述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述框架 | 第19-20页 |
第一章:概述 | 第20-54页 |
·理论模型 | 第20-22页 |
·"光箱"的启示 | 第20-22页 |
·光箱装置 | 第20-21页 |
·启示 | 第21页 |
·结论 | 第21-22页 |
·建筑表皮与建筑空间 | 第22页 |
·光的本质及特性 | 第22-45页 |
·光与采光 | 第23-32页 |
·光的认知 | 第23-30页 |
·自然采光 | 第30-32页 |
·光的特性 | 第32-45页 |
·光与色彩 | 第32-38页 |
·光与形体 | 第38-40页 |
·光与材质 | 第40-45页 |
·结论 | 第45页 |
·光与影的思辨 | 第45-52页 |
·影的分类 | 第46-50页 |
·物影 | 第46-48页 |
·亮影(光形) | 第48-49页 |
·剪影 | 第49-50页 |
·光与影作为建筑语汇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注释索引 | 第53-54页 |
第二章:光与室外环境 | 第54-79页 |
·光的涵意 | 第54-63页 |
·光的时间性 | 第54-58页 |
·概述 | 第54-55页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55-58页 |
·光的地域性 | 第58-62页 |
·概述 | 第58页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58-62页 |
·光的精神性 | 第62-63页 |
·光与室外环境要素 | 第63-77页 |
·采光庭院 | 第63-70页 |
·采光庭院对自然采光的影响要素 | 第64页 |
·经典案例分析 | 第64-70页 |
·其它室外环境要素 | 第70-77页 |
·绿化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 第70-71页 |
·水体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 第71-74页 |
·界面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 第74-76页 |
·小品对自然采光的影响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注释索引 | 第78-79页 |
第三章:光与建筑表皮 | 第79-120页 |
·光与表皮的内在关联 | 第79-80页 |
·建筑表皮的释义 | 第79-80页 |
·光与表皮的本质关系 | 第80页 |
·建筑表皮之承光部分——建筑界面 | 第80-92页 |
·透光质地 | 第81-83页 |
·不透光质地 | 第83-86页 |
·半透光质地 | 第86-88页 |
·技术支撑下的表皮多元化 | 第88-92页 |
·内界面特征与装饰处理 | 第92页 |
·建筑表皮之采光部分——采光洞口 | 第92-103页 |
·洞口朝向 | 第93-95页 |
·洞口尺度 | 第95-97页 |
·洞口位置 | 第97-102页 |
·洞口细部 | 第102-103页 |
·建筑表皮之控光部分——遮阳装置 | 第103-110页 |
·遮阳板 | 第103-106页 |
·遮阳格栅 | 第106-108页 |
·遮阳界面 | 第108-109页 |
·其它遮阳手段 | 第109-110页 |
·建筑表皮之布列组合——空间布局 | 第110-118页 |
·线式空间组合 | 第111-113页 |
·集中式空间组合 | 第113-116页 |
·组团式空间组合 | 第116-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注释索引 | 第119-120页 |
第四章:光与建筑空间 | 第120-152页 |
·光与建筑空间的内在关联 | 第120-123页 |
·空间的本质 | 第120-121页 |
·空间的释义 | 第120-121页 |
·建筑空间与光空间 | 第121页 |
·光与空间的本质关系 | 第121-123页 |
·光表现空间深度 | 第122页 |
·光形成空间密度 | 第122-123页 |
·光与室内空间控光设施 | 第123-129页 |
·室内反射装置 | 第123-128页 |
·室内结构构件 | 第128-129页 |
·光作为语汇之于诗性空间的构筑 | 第129-150页 |
·光之于空间的视觉表达 | 第129-139页 |
·表现性 | 第130-131页 |
·界定性 | 第131-135页 |
·引导性 | 第135-139页 |
·光之于空间的精神构筑 | 第139-150页 |
·神秘之光 | 第140-142页 |
·欢愉之光 | 第142-144页 |
·清雅之光 | 第144-146页 |
·静谧之光 | 第146-148页 |
·神圣之光 | 第14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大师用光之道解读 | 第152-158页 |
·路易斯·康(Louis I.Kahn)——静谧与光 | 第152-153页 |
·安藤忠雄(Tadao Ando)——自然与光 | 第153页 |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an)——情感与光 | 第153-154页 |
·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理性与光 | 第154-155页 |
·Joost Van Santen——梦幻与光 | 第155-158页 |
结语 | 第158-1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