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市场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研究--以冀北W村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介绍 | 第13-15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4.1 关于农村社会性别的学术研究 | 第15-16页 |
1.4.2 我国农村性别研究 | 第16-22页 |
1.5 研究方法及田野介绍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田野介绍 | 第23-24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1.6.1 研究创新 | 第24页 |
1.6.2 研究不足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第25-34页 |
2.1 社会性别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2.1.1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5页 |
2.1.2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2.1.3 性别与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 制度背景 | 第27-34页 |
2.2.1 市场化改革在农村 | 第27-28页 |
2.2.2 全球化性别平等需求与国际合作进程 | 第28-29页 |
2.2.3 利用现代治理推动农村性别平等与发展 | 第29-31页 |
2.2.4 公共政策中的性别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家庭本位:农村市场化前的性别关系 | 第34-46页 |
3.1 小农生计模式与父权制体系的延续 | 第34-36页 |
3.2 家庭内部性别关系的表现特征 | 第36-41页 |
3.2.1 代际关系中的父权 | 第36-38页 |
3.2.2 代内关系中的夫权 | 第38-39页 |
3.2.3 传统生育与文化观念 | 第39-41页 |
3.3 社会中性别关系表征 | 第41-42页 |
3.4 女性的“代理人”身份 | 第42-44页 |
3.4.1 德高望重的女性 | 第42-43页 |
3.4.2 男性化的女性:“铁姑娘”现象 | 第43页 |
3.4.3 实质:一种“代理人”身份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市场化在农村发展现状 | 第46-57页 |
4.1 地区市场化发展现状 | 第46-50页 |
4.2 W村农村市场化的发展现状与农民的个体化 | 第50-56页 |
4.2.1 农业产业的转型 | 第50-53页 |
4.2.2 乡村共同体解散与个体化形成 | 第53-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农村两性的生产与生活分工 | 第57-70页 |
5.1 W村两性的生产分工 | 第58-63页 |
5.1.1 夫妻留村的农业生产 | 第58-59页 |
5.1.2 夫妻留村的半工/商半农 | 第59-60页 |
5.1.3 夫妻离乡的半工半农 | 第60-62页 |
5.1.4 留守妇女与自耕地 | 第62-63页 |
5.2 W村两性的生活分工 | 第63-65页 |
5.3 性别分工逻辑与资源获取路径 | 第65-68页 |
5.3.1 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改变 | 第65-66页 |
5.3.2 性别分工边界的扩张与模糊 | 第66-67页 |
5.3.3 资源比重向男性倾斜 | 第67页 |
5.3.4 性别间资源获取路径与资源量差异的扩大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农村两性的权利与地位 | 第70-86页 |
6.1 主要制度影响下的性别权利 | 第70-75页 |
6.1.1 生育制度 | 第70-72页 |
6.1.2 婚姻制度 | 第72-73页 |
6.1.3 土地分配制度 | 第73-75页 |
6.2 婚居模式与亲缘支持 | 第75-79页 |
6.2.1 新婚居模式:新居制 | 第75-76页 |
6.2.2 从宗亲依附到宗/姻亲共同支持 | 第76-77页 |
6.2.3 农村男性的婚姻困境 | 第77-79页 |
6.3 W村两性互动中的性别权利地位 | 第79-82页 |
6.4 性别间性别权利地位的复杂性 | 第82-85页 |
6.4.1 女性的家庭经济地位上升 | 第82-83页 |
6.4.2 农村女性对权利的主动出让 | 第83-84页 |
6.4.3 家庭属性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 第84-8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农村两性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文化 | 第86-98页 |
7.1 性别文化与主流性别话语 | 第86-89页 |
7.1.1 语言与文字的张力 | 第86-87页 |
7.1.2 公共场域下的主流性别话语 | 第87-89页 |
7.2 性别文化治理的实践现状 | 第89-91页 |
7.3 “平等-父权”性别观念的冲突 | 第91-96页 |
7.3.1 个体性别观念形成历程 | 第91-93页 |
7.3.2 传统性别观念的内化与负面影响 | 第93-95页 |
7.3.3 城乡性别观念存在“二元区隔” | 第95页 |
7.3.4 性别观念的灰色地带 | 第95-9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治理对策 | 第98-105页 |
8.1 结论 | 第98-101页 |
8.1.1 农村性别关系的特征 | 第98-100页 |
8.1.2 两性个体的主体性表现 | 第100-101页 |
8.1.3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01页 |
8.2 治理对策 | 第101-105页 |
8.2.1 政府应明确两性参与发展的主体性地位 | 第102-103页 |
8.2.2 保障政策落实应实现治理单位下沉 | 第103页 |
8.2.3 应消除权利分配政策中的性别盲视现象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附录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8页 |
个人简介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