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嘧达莫口服微乳制剂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15-17页 |
| 前言 | 第17-25页 |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25-35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仪器 | 第25-26页 |
| 2 双嘧达莫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6-28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6-27页 |
| ·色谱条件 | 第27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28页 |
| 3 双嘧达莫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28-33页 |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8-30页 |
| ·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0页 |
|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30-31页 |
| ·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 ·DSC分析 | 第31页 |
| ·双嘧达莫原料药稳定性初步研究 | 第31-33页 |
| ·露置空气试验 | 第31-32页 |
| ·高温试验 | 第32页 |
| ·高湿试验 | 第32-33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双嘧达莫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 | 第35-58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 | 第36页 |
| 2 微乳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理论 | 第36-39页 |
| ·微乳的形成机理 | 第36-37页 |
| ·混合膜理论 | 第36-37页 |
| ·增溶理论 | 第37页 |
| ·热力学理论 | 第37页 |
| ·微乳的结构机理 | 第37-38页 |
| ·双重膜理论 | 第37页 |
| ·几何填充理论 | 第37-38页 |
| ·R比理论 | 第38页 |
| ·微乳的结构类型 | 第38-39页 |
| 3 微乳的制备 | 第39-42页 |
| ·处方设计原则 | 第39-41页 |
| ·油相的初步选择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页 |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41页 |
| ·微乳的制备 | 第41-42页 |
| 4 伪三元相图的绘制 | 第42页 |
| 5 影响微乳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42-50页 |
| ·油相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42-45页 |
| ·以油酸为油相制备微乳 | 第42-43页 |
| ·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制备微乳 | 第43-44页 |
| ·以亚油酸甘油酯为油相制备微乳 | 第44-45页 |
| ·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以Cremophor EL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 第45-46页 |
| ·以Labrasol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 第46-47页 |
| ·Km(S/Cos)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制备温度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49页 |
| ·药物对微乳形成的影响 | 第49-50页 |
| 6 最终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50页 |
| ·最终处方 | 第50页 |
| ·制备工艺 | 第50页 |
| 7 双嘧达莫微乳的体外释放 | 第50-52页 |
| ·总体液平衡反向透析法 | 第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 8 微乳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52-55页 |
| ·理化性质 | 第52-53页 |
| ·粘度 | 第52页 |
| ·电导率 | 第52-53页 |
| ·折光率 | 第53页 |
| ·粒径的测定 | 第53页 |
|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53-54页 |
| ·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4-55页 |
| ·加速试验 | 第54页 |
| ·低温实验 | 第54-55页 |
| ·常温实验 | 第55页 |
| 9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第三章 双嘧达莫微乳大鼠在体肠吸收的研究 | 第58-65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 ·材料 | 第58-59页 |
| ·仪器 | 第59页 |
|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法 | 第59-60页 |
| ·色谱方法的建立 | 第60页 |
| ·稳定性的考察 | 第60页 |
| ·不同浓度条件下药物的肠吸收 | 第60页 |
| ·双嘧达莫微乳的肠吸收 | 第60页 |
| 3 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 ·净水流量的计算 | 第60页 |
| ·药物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 | 第60-61页 |
| ·药物表观吸收系数的计算 | 第61页 |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 ·稳定性考察结果 | 第61页 |
| ·药物浓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微乳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 第62-63页 |
| 5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双嘧达莫微乳制剂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5-76页 |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5-66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仪器 | 第65-66页 |
| 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6-69页 |
| ·色谱条件 | 第66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66页 |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66-67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7-68页 |
|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 第68页 |
| ·提取回收率 | 第68页 |
| ·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 第68-69页 |
| 3.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 ·服药方案 | 第69页 |
| ·样品采集 | 第69页 |
| ·数据处理 | 第69-70页 |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第71-73页 |
| ·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 第73-74页 |
| 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全文结论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