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第一节 多孔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多孔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14页 |
·多孔纳米材料的性质特点和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多孔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 第16-23页 |
第二节 CO低温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3-35页 |
·CO低温催化氧化机理 | 第23-25页 |
·CO低温氧化催化剂 | 第25-35页 |
第三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实验原料 | 第41-42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41页 |
·气体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主要实验及分析仪器 | 第42页 |
第三节 催化剂物化性质表征 | 第42-46页 |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42-43页 |
·氮气吸附仪(N_2-sorption) | 第43页 |
·化学吸附仪(H_2-TPR) | 第43-44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44页 |
·透射电镜(TEM) | 第44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4-45页 |
·热重-筹热分析(TG-DTA) | 第45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第45-46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6页 |
第四节 催化剂催化CO低温氧化性能评价 | 第46-49页 |
·微反-色谱装置 | 第46-47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47页 |
·催化活性评价步骤 | 第47-49页 |
第三章 介孔CuO/Ce_xZr_(1-x)O_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49-7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第一节 一步法制备介孔CuO/Ce_(0.8)Zr_(0.2)O_2催化剂的研究 | 第50-62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0-51页 |
·一步法制备介孔CuO/Ce_(0.8)Zr_(0.2)O_2催化剂的表征 | 第51-60页 |
·一步法制备介孔CuO/Ce_(0.8)Zr_(0.2)O_2催化剂CO氧化性能研究 | 第60-62页 |
第二节 负载型CuO/Ce_(0.8)Zr_(0.2)O_2和CuO/Ce_xZr_(1-x)O_2催化剂的研究 | 第62-74页 |
·不同方法制备CuO/Ce_(0.8)Zr_(0.2)O_2催化剂的对比研究 | 第62-70页 |
·沉积-沉淀法制备负载型介孔CuO/Ce_xZr_(1-x)O_2催化剂的研究 | 第70-73页 |
·CuO/Ce_xZr_(1-x)O_2催化剂催化CO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73-7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四章 CuO-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77-108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第一节 介孔CuO-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 第78-90页 |
·介孔CuO-Fe_2O_3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78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78-86页 |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86-89页 |
·介孔CuO-Fe_2O_3催化剂催化CO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89-90页 |
第二节 多孔氧化铁纳米棒负载氧化铜催化剂的研究 | 第90-105页 |
·负载型CuO/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90-91页 |
·负载型CuO/Fe_2O_3催化剂的表征 | 第91-99页 |
·负载型CuO/Fe_2O_3催化剂CO低温氧化性能研究 | 第99-101页 |
·负载犁CuO/Fe_2O_3催化剂CO氧化活性机理研究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多级孔二氧化钛和凹凸棒石粘土负载氧化铜纳米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108-137页 |
引言 | 第108页 |
第一节 大孔-介孔多级孔二氧化钛负载氧化铜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 第108-124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109-11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110-118页 |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18-121页 |
·CO氧化活性机理研究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凹凸棒石粘土负载氧化铜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 第124-135页 |
·催化剂制备 | 第125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125-131页 |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131-135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7页 |
全文结论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