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组站能力协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车站能力与协调 | 第17-38页 |
·车站能力 | 第17-20页 |
·车站通过能力 | 第17-18页 |
·车站改编能力 | 第18-20页 |
·车站相关技术指标计算 | 第20-25页 |
·排队论简介 | 第20-21页 |
·编组站排队服务系统 | 第21-22页 |
·应用排队论计算车站相关技术指标 | 第22-25页 |
·编组站能力协调 | 第25-33页 |
·协调与协调度 | 第25-29页 |
·点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编组站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 | 第30-31页 |
·点线能力协调 | 第31-33页 |
·不均衡运输分析 | 第33-38页 |
·不均衡运输产生的原因 | 第33-35页 |
·编组站列流不均衡性分析 | 第35-37页 |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内部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3章 列车到达规律研究 | 第38-56页 |
·贵阳南站概况 | 第38页 |
·列车到达规律研究 | 第38-49页 |
·随机抽样 | 第38-39页 |
·数据的分组和整理 | 第39-41页 |
·数据数字特征的计算 | 第41-42页 |
·分布假设 | 第42-44页 |
·分布拟合检验 | 第44-49页 |
·衔接多方向与单方向列车到达规律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高峰时段列车到达规律研究 | 第50-56页 |
·时段的划分及原则 | 第50-52页 |
·高峰时段列车到达规律 | 第52-56页 |
第4章 贵阳南站能力协调研究 | 第56-72页 |
·贵阳南站内部各子系统能力协调研究 | 第56-60页 |
·到解子系统 | 第56-57页 |
·编组子系统 | 第57-59页 |
·出发子系统 | 第59-60页 |
·贵阳南站北到发场能力协调研究 | 第60-67页 |
·到解子系统的协调 | 第60-62页 |
·北到发场股道数量的计算 | 第62-63页 |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 第63-66页 |
·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 第66-67页 |
·贵阳南站提高能力协调的措施 | 第67-72页 |
·加强点能力的措施 | 第67-70页 |
·增强编组站的后备能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1 | 第78-80页 |
附录2 | 第80-81页 |
附录3 贵阳南站平面示意图 | 第81-82页 |
附录4 贵阳枢纽总布置图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