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11页 |
·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经济现状 | 第11-12页 |
·纸坊沟流域生态经济现状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发展阶段 | 第12-13页 |
·系统耦合的发展 | 第13-15页 |
·系统耦合模型的发展概况 | 第15页 |
·简评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目的 | 第16页 |
·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的现状及其分析 | 第20-25页 |
·纸坊沟流域的地理范围 | 第20页 |
·纸坊沟流域的生态环境概况 | 第20-21页 |
·地形地貌与土地资源特征 | 第20页 |
·气候水文条件 | 第20-21页 |
·植被条件 | 第21页 |
·土壤条件 | 第21页 |
·纸坊沟流域的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人口状况 | 第21-22页 |
·交通状况 | 第22页 |
·经济条件 | 第22页 |
·政策条件 | 第22页 |
·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概述 | 第22-23页 |
·纸坊沟流域主要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 | 第23-25页 |
·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 第23页 |
·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 | 第23-24页 |
·农业信息较为封闭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 | 第25-3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第26-27页 |
·生态足迹 | 第27页 |
·生态协调系数 | 第27页 |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纸坊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 第28-30页 |
·纸坊沟流域的生态足迹 | 第30-31页 |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互动关系分析 | 第31-35页 |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的驱动力研究 | 第35-43页 |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驱动力计算 | 第36-41页 |
·生态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36-39页 |
·经济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综合影响分析 | 第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 第43-51页 |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的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3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 | 第43-44页 |
·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 第44-49页 |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6页 |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综合评估计算 | 第46-47页 |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态势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六章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发展策略 | 第51-55页 |
·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类型的判定 | 第51-52页 |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第52页 |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的策略 | 第52-55页 |
·结合区域生态要求,加强资源产业耦合,培育后续产业 | 第52-53页 |
·加强区域互动合作 | 第53页 |
·积极发挥农牧耦合的最大效益 | 第53页 |
·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 第53页 |
·构建合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页 |
·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