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第一章 鸡胚绒毛尿囊膜体外培养与应用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鸡胚胚膜的形成及其功能 | 第12-14页 |
·卵黄囊膜 | 第12-13页 |
·羊膜 | 第13页 |
·尿囊 | 第13-14页 |
·绒毛膜 | 第14页 |
·绒毛尿囊膜的组成 | 第14页 |
·绒毛尿囊膜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物理屏障作用 | 第14-15页 |
·提供营养物质和作为呼吸器官 | 第15页 |
·绒毛尿囊膜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培养研究 | 第15-16页 |
·绒毛尿囊膜模型应用于微血管的研究 | 第16页 |
·细胞培养与病毒研究 | 第16-17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应用前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鸡痘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鸡痘病毒概述 | 第19-22页 |
·鸡痘病毒子形态 | 第19-20页 |
·鸡痘病毒基因组 | 第20页 |
·鸡痘病毒的培养 | 第20页 |
·鸡痘病毒的复制 | 第20-21页 |
·鸡痘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 第21页 |
·鸡痘病毒毒株分类 | 第21-22页 |
·鸡痘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流行病学 | 第22页 |
·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病理变化 | 第23页 |
·鸡痘的诊断 | 第23页 |
·鸡痘的预防和治疗 | 第23-24页 |
·鸡痘近年的发病现状 | 第24-26页 |
试验部分 | 第26-48页 |
第三章 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 第26-39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鸡胚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血清 | 第26页 |
·羊下丘脑粗提物的制备 | 第26-27页 |
·谷氨酰胺 | 第27页 |
·鸡胚尿囊液提取液 | 第27页 |
·缓冲液 | 第27页 |
·消化液 | 第27-28页 |
·免疫细胞化学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2页 |
·培养液的准备 | 第29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分离方法 | 第29-30页 |
·原代细胞贴壁率的测定 | 第30页 |
·绒毛尿囊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30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0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纯化 | 第30-31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31页 |
·传代细胞生长周期测定 | 第31页 |
·上皮细胞的鉴定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原代细胞的贴壁率曲线 | 第32页 |
·原代细胞的显微镜观察 | 第32-33页 |
·细胞生长曲线 | 第33-35页 |
·纯化后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征 | 第35页 |
·传代细胞生长周期 | 第35-36页 |
·上皮细胞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鸡胚的选择 | 第37页 |
·分离方法的优化 | 第37-38页 |
·培养体系的改良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鸡痘弱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研究 | 第39-48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鸡痘鹌鹑化弱毒苗和鸡胚 | 第3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培养液的准备 | 第40页 |
·鸡痘弱毒的复壮 | 第40页 |
·鸡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制备 | 第40-41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接种鸡痘病毒 | 第41页 |
·PCR 检测接毒细胞FPV 46 核心蛋白基因 | 第41-42页 |
·鸡痘弱毒在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传代 | 第42页 |
·病毒的蚀斑滴定 | 第42-43页 |
·半数鸡胚感染量的测定 | 第43页 |
·安全性检验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6页 |
·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CPE | 第43-44页 |
·PCR 检测病毒FPV 46 特异性基因 | 第44-45页 |
·蚀斑滴定 | 第45页 |
·EID50 的测定 | 第45-46页 |
·鸡痘弱毒的安全性检验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