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煤的高温干馏论文--化学产品加工论文--沥青加工论文

废聚苯乙烯在中间相沥青形成中的改性效应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前言第14-17页
   ·中间相沥青改性的研究现状第17-23页
     ·中间相研究现状概述第17-18页
     ·加氢改性法第18-19页
     ·烷基化改性法第19-20页
     ·催化改性法第20-21页
     ·共炭化改性法第21页
     ·共炭化中的共熔效应第21-22页
     ·煤焦油沥青和乙烯焦油改性的研究第22-23页
   ·废聚苯乙烯处理的研究现状第23页
   ·针状焦的研究现状第23-29页
     ·概述第23-24页
     ·针状焦的形成过程第24-25页
     ·炭化条件对针状焦形成的影响第25-27页
     ·气体逸出的影响第27页
     ·粘度变化的影响第27-28页
     ·原料反应性的影响第28页
     ·国内外针状焦的生产现状第28-29页
   ·针状焦的用途、特点和发展历程第29-31页
     ·针状焦的用途和特点第29-30页
     ·针状焦的发展历程第30-31页
   ·选题背景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主要测试方法第33-40页
   ·实验第33-35页
     ·原料第33页
     ·试剂第33-34页
     ·实验装置第34-35页
   ·测试方法第35-40页
     ·溶解度测定第35页
     ·软化点第35页
     ·元素分析第35页
     ·光学结构形态第35-36页
     ·热分析(TG/DSC)第36页
     ·高温粘度第36页
     ·傅立叶红外转换(FTIR)第36页
     ·核磁共振(1HNMR)第36页
     ·热膨胀系数(CTE)第36-37页
     ·扫描电镜(SEM)第37页
     ·X 射线衍射(XRD)第37页
     ·拉曼光谱分析(RMS)第37页
     ·各向异性指数的求算方法第37-40页
第三章 共炭化制备中间相沥青第40-67页
   ·前言第40页
   ·煤焦油沥青与废聚苯乙烯的共炭化第40-50页
     ·实验部分第40页
     ·分析测试第40-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50页
   ·乙烯焦油和废聚苯乙烯的共炭化第50-60页
     ·试验部分第50页
     ·分析测试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煤焦油和乙烯焦油共炭化性能的比较第60-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共炭化过程中的改性机理第67-83页
   ·前言第67页
   ·共炭化反应机理第67-76页
     ·液相炭化理论第67-70页
     ·聚苯乙烯的裂解机理第70-72页
     ·共炭化反应机理第72-76页
   ·分子结构对中间相性能的影响第76-79页
   ·改性过程中的共熔效应第79-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中间相溶液理论与改性效应第83-98页
   ·前言第83-84页
   ·理想溶液模型第84-90页
     ·中间相液晶第84页
     ·芳香聚合物单一组分的相转化第84-86页
     ·芳香聚合物的二元相转变第86-87页
     ·芳香聚合物混合组分的相转变第87-90页
   ·非理想溶液模型第90-97页
     ·溶液的一般理论第90-91页
     ·Δg_(mix)~(ex)亚模型第91-93页
     ·goreint的亚模型第93-94页
     ·整体模型第94-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共炭化改性制备针状焦第98-115页
   ·前言第98-99页
   ·煤焦油沥青改性制备针状焦第99-105页
     ·实验内容第99页
     ·分析测试第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5页
   ·乙烯焦油改性制备针状焦第105-114页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分析测试第106页
     ·结果与讨论第106-114页
   ·小结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催化裂化三旋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分析
下一篇:阴离子型孪连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