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视觉空间认知 | 第15-21页 |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视觉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 | 第16-17页 |
·心理旋转的发现 | 第17页 |
·心理旋转的认知神经理论 | 第17-18页 |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旋转的研究 | 第17页 |
·心理生理学对心理旋转的研究 | 第17-18页 |
·心理旋转的传统模型 | 第18页 |
·心理旋转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文字的认知过程 | 第19-21页 |
·字母认知 | 第19页 |
·汉字认知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认知事件相关电位 | 第21-27页 |
·诱发电位 | 第21页 |
·诱发电位分类 | 第21-22页 |
·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原理 | 第22-23页 |
·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试方法 | 第23页 |
·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 | 第23-24页 |
·撤反应 | 第24页 |
·心理旋转的事件相关电位 | 第24-27页 |
·心理旋转和P3 波幅改变之间的功能关系 | 第24-25页 |
·心理旋转和P3 波幅改变之间的时间关系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实验与数据预处理 | 第27-33页 |
·实验设计与进行 | 第27-30页 |
·被试者 | 第27页 |
·视觉刺激 | 第27页 |
·实验过程 | 第27-30页 |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30-31页 |
·眼电干扰的去除 | 第30-31页 |
·ERP 数据的获得 | 第31页 |
·实验数据筛选 | 第31-33页 |
·数据的有效性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心理旋转的行为学和事件相关电位分析 | 第33-49页 |
·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方法 | 第33页 |
·时域分析方法 | 第33页 |
·空间域分析方法 | 第3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3-35页 |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35页 |
·本文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页 |
·脑电地形图 | 第35-36页 |
·脑电地形图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行为学结果 | 第36-38页 |
·事件相关电位ERP 统计分析 | 第38-41页 |
·脑电地形图结果 | 第41-45页 |
·AU 和SU 的0°地形图比较 | 第41-42页 |
·汉字和字母的SU 实验脑电地形图比较 | 第42-45页 |
·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 | 第45-47页 |
·行为学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脑电地形图分析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事件相关电位的独立分量分析 | 第49-57页 |
·独立分量分析 | 第49-51页 |
·ICA 原理 | 第49-50页 |
·ICA 方法 | 第50-51页 |
·ICA 方法数据预处理 | 第51-52页 |
·中心化 | 第51页 |
·白化 | 第51-52页 |
·ERP 数据的ICA 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心理旋转ERP 的ICA 处理 | 第53-54页 |
·心理旋转的ERP 的P300 成分的ICA 处理 | 第54-55页 |
·心理旋转的ERP 的ICA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7-60页 |
·总结 | 第57-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