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球根花卉类论文

中国水仙挥发性成分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引言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7页
     ·中国水仙挥发性化合物的成分第15-16页
     ·挥发性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第16-18页
     ·影响挥发性成分的因素第18-20页
     ·挥发性成分的功能第20-21页
     ·挥发性成分合成途径第21-26页
     ·挥发性化合物散发的调控第26-2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7-28页
     ·研究目标第27-2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二章 中国水仙花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0-55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材料第30页
     ·仪器与试剂第30页
     ·样品提取方法第30-31页
     ·分析方法第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54页
     ·不同萃取头萃取的挥发性成分第31-35页
     ·不同温度下盛花期水仙挥发性成分第35-38页
     ·盛花期水仙挥发性成分日变化第38-41页
     ·采后第三天挥发性成分第41-46页
     ·不同培养条件挥发性成分第46-48页
     ·玉玲珑挥发性成分第48-51页
     ·中国水仙干花精油成分第51-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中国水仙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第55-6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仪器与试剂第55页
     ·样品提取方法第55-56页
     ·分析方法第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鲜叶挥发性成分第56-59页
     ·水仙干叶精油成分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赤霉素诱导对芳樟醇合成的影响第62-68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材料第62-63页
     ·仪器第63页
     ·方法第63-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五章 中国水仙主要生化指标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第68-79页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材料第68页
     ·方法第68-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游离氨基酸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第70-72页
     ·游离脂肪酸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第72-75页
     ·可溶性糖与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β-葡萄糖苷酶、醇酰基转移酶与中国水仙挥发性成分的关系第79-96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材料与试剂第79-80页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第80页
     ·醇酰基转移酶活性测定第80页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第80-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3页
     ·不同开放阶段的挥发性成分第81-86页
     ·不同器官的挥发性成分第86-89页
     ·酶的活性第89-92页
     ·添加外源β-葡萄糖苷酶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第92-93页
   ·小结第93-96页
第七章 中国水仙游离态和键合态挥发性成分分析第96-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96-98页
     ·试验材料第96页
     ·试剂第96页
     ·仪器第96页
     ·中国水仙花清汁制备第96-97页
     ·中国水仙花游离态和键合态芳香组分的分离第97页
     ·中国水仙花键合态芳香组分的酶解第97页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97-98页
   ·结果与分析第98-102页
     ·分离方法与洗脱溶剂的选择第98页
     ·键合态水相组分酶解前后的HPLC分析第98-99页
     ·游离态和键合态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第99-102页
   ·小结与讨论第102-103页
第八章 中国水仙花香对人体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影响第103-108页
   ·实验对象与方法第103-104页
     ·实验对象第103页
     ·测试方法第103-104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104页
   ·结果与分析第104-106页
     ·青年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第104页
     ·中老年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第104-105页
     ·青年组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第105-106页
     ·中老年组心率与呼吸频率的变化第106页
   ·小结与讨论第106-108页
第九章 醇酰基转移酶和芳樟醇合成酶基因克隆第108-118页
   ·材料与方法第108-115页
     ·材料第108-110页
     ·方法第110-115页
   ·结果与分析第115-116页
     ·中国水仙花RNA提取第115页
     ·NTAAT基因的克隆第115-116页
     ·NTLIS基因的克隆第116页
   ·小结与讨论第116-118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结论第118-119页
   ·特色与创新点第119-120页
   ·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4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的森林资源调查因子联立估计研究
下一篇:凤丹体胚发生及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