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基本框架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0页 |
·区域创新理论 | 第10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三章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其发展目标 | 第13-18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 | 第13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产生的原因 | 第14-16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 第14-15页 |
·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形势的现实选择 | 第15-16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目标 | 第16-18页 |
第四章 以往改革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路径的选择 | 第18-25页 |
·综合配套改革与以往改革方式的比较 | 第18-19页 |
·综合配套改革与以往改革进程的比较 | 第19-23页 |
·改革中的体制不协调成本 | 第19-20页 |
·改革进程的模拟模型 | 第20-23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以往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23-25页 |
·改革的整体配套性需要加强 | 第23页 |
·结构性改革需要推进 | 第23-24页 |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加快 | 第24页 |
·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需要慎重 | 第24-25页 |
第五章 现有试验区的改革实践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路径的选择 | 第25-31页 |
·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概述 | 第25-26页 |
·上海浦东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25页 |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25页 |
·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25-26页 |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26页 |
·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实践 | 第26-27页 |
·现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障碍 | 第27-28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第28-31页 |
·改革理念的重塑问题 | 第28-29页 |
·改革利益的协调问题 | 第29页 |
·改革的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规划的协调问题 | 第29-30页 |
·改革经验的推广问题 | 第30-31页 |
第六章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路径 | 第31-37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路径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制度创新理论 | 第31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1-32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路径选择 | 第32-33页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路径的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3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模型的结论 | 第34页 |
·针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34-37页 |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创造一个完善的市场化环境 | 第34-35页 |
·扩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制度选择集合 | 第35页 |
·加强对新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的支持 | 第35页 |
·加强各试验区改革举措的配套性和协调性 | 第35页 |
·国家设立试验区的专门主管部门,将原来分散的试验区改革试验的管理和审批权统一到一个部门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